[摘要]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农村不是凋敝落后的代名词。基础设施强起来,公共服务优起来,美丽乡村将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希望的田野也将更加充满希望。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农村不是凋敝落后的代名词。基础设施强起来,公共服务优起来,美丽乡村将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希望的田野也将更加充满希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基础设施的改善,事关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乡村虽然山青水美,但交通不便,发展滞后,许多农特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雷电天气时,电视机里的人像时常被“拉长”或“压扁”;有的学生上网课时,甚至需要翻山越岭找信号……
这些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目前,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全国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10年前提升了33.9个百分点……
但也要看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相比,仍有差距。比如,农村道路、供水、能源、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等人居环境条件还需持续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2021年,我国农村户籍人口7.6亿人、常住人口4.98亿人,未来即便是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还将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他们与城镇居民一样,也向往在居住地就能过上现代生活。
事实上,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系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还关乎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更事关经济大盘稳定。从提升供给质量上看,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增强农村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能力,对优化我国产业区域布局、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具有积极作用。从有效扩大内需上看,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增收能力,将助推农村消费市场扩容提质。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提出,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开工一批新项目。这一部署安排,将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从当前看有利于保供防通胀、稳住经济大盘,从长远看有助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不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般资金投入大、周期长,因此还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此前,不少地方已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例如,近年来广东省就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政银保”“投贷补”等形式引导更多金融资本投向农业领域。
农村不是凋敝落后的代名词。基础设施强起来,公共服务优起来,美丽乡村将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希望的田野也将更加充满希望。(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