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及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和奔赴民族复兴、美好生活的现代化实践,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综合概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及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和奔赴民族复兴、美好生活的现代化实践,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综合概念。中国式现代化要克服人口问题,解决人与自然的生态问题,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生态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能够助力中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两者是双向促进与支撑的关系: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与养料,这些杰出和珍贵的元素共同成为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倘若舍弃了这些文化遗产及体育传统项目,便失去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与精神激励。二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可以助力中国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其的关键在于坚持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蕴含及渗透新发展理念,其可以促进其创新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积极寻求现代化转变与改革路径,推陈出新,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艺术、科技等元素结合,以现代化形式呈现,契合创新发展理念;传统体育文化与农耕文明关系紧密,蕴含和映射出最为质朴及纯真的敬畏与关怀,可以助力产业绿色发展。如武术提倡将“虚灵顶劲,气沉丹田”锻炼与“苗向上长,根向下扎”的植物生长相结合,体现了对于自然万物和生命的礼赞与尊重,显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传统体育文化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贯彻落实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与邻国及友好合作伙伴进行体育交流,促进开放发展,促进了国际对于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与认同,让更多国家及民族感受到了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可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旨在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而传统体育文化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各类体育产业项目对于地方物质富裕的推动作用,也包括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对于人们的精神滋养作用。如黑龙江省海林市,充分开发并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形成特色性冰雪旅游项目,可以弥合由发展程度、空间形态所造成的鸿沟,减少和消除发展不平衡现象,彰显公平正义。同时,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与族群性,对民族深入交流、巩固民族团结、培育民族认同及带动地方经济皆有积极影响,有助于促进人口内部协调,为共同富裕目标实现铺设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富足与完满的现代化,强调在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重视“知礼节、知荣辱”,以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贵州省台盘村高度重视当地村民的身心健康,开展了“村BA”活动,包括篮球、跳芦笙、斗鸟、赛马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符合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需求,吸引了较多人的参与,使人们可以在活动中提升其身体素养,深化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是有助于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自古便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是深刻于骨的追求。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带有“和合”思想,强调内外兼修,内外统一和身心合一,在传统武术竞技中,也讲求“点到为止”,不过分“露锋”“以和为贵”,且注重和提倡公平正义,传统武林人常以武术匡扶正义,帮助弱小,路见不平要拔刀相助。此理念也对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交流产生了一定影响,体现了“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创设良好环境,提供良好条件。一是可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以时代特色,丰富其内涵,增强其现实价值与意义。如古人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庸精神,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太极拳、蹴鞠等项目,在活动形式及场所、竞赛规则上皆是尊重自然生态观念的重要显现。“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自然中自由呼吸,康养锻炼的体育精神也契合于当代生态理念,是在古人理念之上的进一步升华。二是可以进一步激活当代人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追求。在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因素、真理力量及基因下,人们对于传统体育文化表露出了强烈的需求与热爱。对此,国家制定和实施了有利于知识创新及传统文化保护的战略措施,旨在从技术、机制、人才等多方面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使其得以更好更快地适应新时代,并在新时代背景下延续传承。三是可以扩大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影响,增强其影响力。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他国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人类共同价值,以积极、正向的形象向外输出传统体育文化,为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带来了新机遇。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及文化解读等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环境,可以基于中国国情,根据中国发展诉求,将其与实践中取得的经验融合予以阐释,为后续实践提供指引,减少和避免过度解读及片面应用等问题,使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两者可以相互支撑、互相契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时,在“两个结合”理念支撑下,拓展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空间,通过理论与实践融合共进的形式,构建形成坚固、强有力的中国话语合力,进一步加深中国话语内核,完善中国话语体系。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工作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守正创新原则。要立足中国式,持守和凸显文化个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石、为根本的政治方略,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延续,强调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中国式”底色,要在保留传统体育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改良,积极践行“双创”原则,更好地融入时代,融入社会。如宁夏“踏脚”在原有基础上对练功方式、技术体系及比试模式予以改良及优化,将其重构为承载多重文化内涵,符合现代体育理念的非遗项目,是传统体育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典型案例,这样的案例还有千千万万,从其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文化的演变与发展痕迹,要从中汲取和提炼出传统文化发展经验,用于实践工作。二是要努力对标国际化,以国际性视野审视我国传统体育的地位,对标文化强国及体育强国,从适用场域及文化意涵等方面予以合理改造,形成明晰、成熟、系统、完善的国际化推广模式及传播体系。三是立足实际,坚持实事求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要基于中国实际,立足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同人们现实实际相联系,走好中国特色发展之路,以实践与成效为衡量标尺,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首先,在政府主导下,将多部门协同构建上下连通、大众参与的创新机制,有序推进传统文化挖掘、整理、改造创新的现代化发展工作。如在地方政府征求和了解民众体育需求,对于传统体育项目及体育文化的偏好度,对调查数据予以分析后,由体育研究机构就结果进行研究与调整,包括对当地体育赛事活动、传统体育项目创编优化等。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开展和举办以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活动,鼓励更多民众参与到文化传承之中,促进精神文化共建共享,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如青海省举办的民族射箭活动多达上百次,参与活动的人数超过30万人,其依托活动将各领域民族力量凝聚到一起,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让更多人得以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体育项目背后所蕴含的和合思想、侠义精神。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下,中国将现代化发展视野面向全世界,是关乎于全人类与自然发展在内的现代化。如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中,捶丸、马术、围棋、骑御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喜爱与青睐。总之,要以广阔、高阶视域审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问题,不但要坚守中国特色,还要考量和关注世界性、民族性发展问题,充分展现大国担当,向世界各国树立团结协作、崇尚和谐、顽强拼搏、科学求实等体育形象,积极参与国际赛事,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要通过竞赛、旅游、会议、展览等多种形式向外输出中华文化,为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展示窗口,让更多人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体育身体符号是承载中国人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的重要体现,也是象征中华民族的特殊标识,要重视文化符号工作,塑造中国“拼搏、勇敢、坚韧”的良好国家形象,引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要构建及完善传统体育文化向外传播体系,增强宣传及推广力度,创新传播载体及传播形式,如中国功夫依托《一代宗师》《叶问》等影视作品,使全球更多国家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再次,坚守教育这一传承阵地,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培育及储备人才力量。教育传承受众群体十分庞大,且小、中、大学生对于传统体育文化较为感兴趣,接受性和学习性较高,将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国已有数十所高校开设与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专业,培育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之后还应当将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引入体育项目及锻炼,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和体育训练实现文化传承及育人目标,拓展育人载体及育人形式。如开设射艺、太极拳等课程,在课程中传授学生基本技艺,弘扬传统体育精神,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及集体主义精神。
最后,以数字化手段与现代技术赋能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及发展工作。建设传统体育文化数字库,对传统体育文化予以归纳、整合,提升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管理的效率及质量。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引入传统体育文化展览活动之中,以立体化、动态化方式呈现体育文化,使人们可以身临其境、沉浸式地感受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要将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之中,全方位嵌入人们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及丰富群众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文化连续性,要立足人民现实需求,加强文化内涵挖掘,将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华渗透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中,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传统体育智慧。(作者:庞浩琳,博士研究生,平顶山学院体育学院,讲师。课题:本文是202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题项目2024ZT042《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