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千百年来,端午文化不断融入河南特色元素,彰显中原文化气韵,描绘中华文明脉络。
引言: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至关重要的传统节日,既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而河南的端午文化更是别具一格、特色鲜明。本期《AI 讲理·兴文化专家谈》专栏特别推出了《在传承端午文化中推进河南兴文化工程》一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端午文化,进一步推动河南兴文化工程的发展,并致力于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这一知名品牌。
在传承端午文化中推进河南兴文化工程
作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既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又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之际,人们都会举办纪念屈原的一系列活动。同时,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称五月五日为“毒”日。其原因在于,从这个时期开始,气候异常湿热、细菌滋生繁衍、疾病传播蔓延。因此,端午节就有了吃粽子、挂艾蒲、赛龙舟等传统习俗,形成了鲜明的端午文化。千百年来,端午文化不断融入河南特色元素,彰显中原文化气韵,描绘中华文明脉络。新时期,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知名品牌,借助传统民俗载体,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兴业的河南发展新路子,成为在传承端午文化中推进河南兴文化工程的内在必需。
首先,传承端午的健康饮食文化,擦亮中华文明的中原品牌。吃粽子是端午节耳熟能详的传统习俗之一,因而端午节又被称为“粽子节”。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传承至今。202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发现了用槲叶把稻谷和黍米包成厚圆饼状的“中华第一粽”,找到了我国粽子的最早形式和更为确切的史证答案,由此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中原品牌呈现出来。长期以来,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除了纪念爱国人物屈原外,还因吃粽子有助于养胃补气等功效,形成了端午的健康饮食文化。
粽子由粽叶、糯米和馅料等三种材料组成,分别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从“中华第一粽”来看,粽叶使用的是食用槲树叶。槲树叶大如荷叶,气味甘、苦、平,具有止血、止渴、利尿等功效。现在豫西的鲁山、嵩县、栾川以及卢氏等地,依然流传着槲叶粽子的习俗,这种粽子又叫槲包。现在的粽叶主要由芦苇叶或箬叶制成,富含叶绿素、多酚类化合物等抗氧化物质,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等功效;糯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钙、铁等矿物质,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等功效。河南粽子的馅料一般有豆沙、红枣、花生等,比如:豆沙粽子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消肿解毒、利尿除湿、消暑解热等功效;红枣粽子富含维生素C和E、碳水化合物等,具有益中补气、养心安神、补血润燥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粽子虽然蕴含一定的功效与价值,但食用不当或食用过量仍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尤其是老人、孩童以及消化能力差等人群,需要谨慎食用。老家河南以粽子为载体的饮食痕迹,跨越千年而依然受人青睐,见证着中华健康饮食文化的悠久历程。这就需要立足河南这个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加大河南健康饮食文化的探源研究,讲好“河南里的健康饮食故事”,擦亮中华文明中的中原品牌,推动河南健康饮食文化高质量发展。
其次,传承端午的健康竞技文化,展示健康文化的中原特色。赛龙舟是端午节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是一种健康竞技活动。端午节赛龙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有的传说是为了祭祀曹娥,还有的传说是为了祭祀水神或龙神等等。但无论哪种传说,都是古人祈福以保平安。从根本上说,端午节举办赛龙舟的目的是强健人们体魄,最终演变成端午健康的竞技文化。
从古至今,端午时节,人们通常会划着各式各样的龙舟在江河上乘势而上、破浪前进,场面盛大壮观。在漫长的岁月中,端午节赛龙舟经历了从纪念型龙舟竞赛到竞技型龙舟竞赛的历史演变。纪念型龙舟竞赛源自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竞技型龙舟竞赛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赛龙舟日渐成为了一种竞技型的体育文化项目,出现在许多大型体育赛事中。在比赛中,参赛选手们需要协调四肢,竭尽全力划动船桨,这有助于增益心肺、锻炼身体的耐力、增强肌肉的力量。与此同时,参赛选手们还需要集中注意力,这有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和敏锐度。近些年来,河南省周口市、信阳市、南阳市等地,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大规模的竞技性龙舟竞赛。此外,有的地方举行海上拔河,有的地方举行陆地拔河,也有的地方举行水上捉鸭等。在这些竞技活动中,加强端午健康文化的宣传引导,建立健全端午健康的竞技型文化成果转换工作机制,展示健康文化的中原特色,推动河南兴文化工程深入扎实开展。端午节既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倡导人们保持健康生活的良好契机。在端午节到来之时,人们相互道一句珍重,祝一声安康,表达着中国人民祈求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体现出中国人民重视健康的生活态度。为此,必须深入挖掘中原端午的健康文化理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健康竞技文化,让中原端午的健康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生机。
最后,传承端午的健康防疫文化,激发健康产业的中原活力。早在晋代时期,端午节已存在挂艾草和菖蒲的习俗,并演变成当今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端午节当日,人们“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从清朝《燕京岁时记》的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端午节在门旁悬挂艾草和菖蒲,用以驱疫辟邪,逐渐形成了端午健康防疫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中原地区先民们充分发挥艾草资源丰富的优势,研制出的许多艾草制品,对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有着深远影响。
“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艾草和菖蒲对病菌有着抑制和杀灭作用,成为古人驱疫辟邪的“功臣”。艾草,又名艾蒿,属于陆地植物,它散发的气味能够驱蚊避虫。科学研究发现,艾草对病毒和细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助于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菖蒲属于水生植物,因其叶形似剑,古人赋予菖蒲斩妖除魔、辟邪驱鬼的寓意。艾草和菖蒲的叶子和茎里都含有一种芳香油,经过点燃或熏烤,可以有效杀灭空气中弥漫的细菌。艾草叶子经过加工后制成艾条,常用于中医特色疗法的艾灸中,既能治疗疾病,又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还能预防疾病的发生。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时指出:“艾草是宝贵的中药材,发展艾草制品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决就业”。河南省南阳、平顶山以及洛阳等地艾草资源丰厚,制作艾草制品悠久。尤其是河南省南阳市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艾草产业生产和加工基地,形成了艾草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在河南省的周口、许昌、郑州、焦作以及安阳等地,流传着用五彩线将艾草和菖蒲制成的香包、香囊,系挂在身上来驱虫防疫、驱魔辟邪,以求得平安健康的习俗。立足端午习俗,梳理河南健康防疫文化脉络,展示河南健康产业成就,推动河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把小小艾草真正成为变成“健康草”“富民草”“幸福草”,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不可或缺的要求。
端午文化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深远,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端正品质和健康生活的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