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中原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究

2025-04-01 06:55:42 来源:映象网

[摘要] 摘要: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阵地。

 

在全球文明互鉴深化的时代语境下,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战略支点,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框架内展现出特殊价值。该模式通过搭建跨国教育共同体,不仅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地化重组与跨域流动,更建构起具有中原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矩阵。在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的同时,也极大地挑战了其文化自信的建构。如何帮助大学生坚守并增强文化自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一、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涵育相结合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高校应该构建文化融合课程,例如在工程类专业中开设“传统工艺中的力学原理”,或在计算机课程中融入“汉字编码与算法设计”,增强文化学习的专业相关性。开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创新活动,如传统节日的现代庆祝方式、传统艺术的现代演绎等,吸引更多人参与。加强实践活动的组织,举办国粹文化体验活动,设计丰富的文化自信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文化活动、主题讲座、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高校可利用周末时间开辟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开设传统技艺课如茶艺、刺绣等,打造文化体验教育培养模式。

二、发挥大数据时代网络平台的作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高校应积极顺应大数据网络时代趋势,利用网络时效快、覆盖广等优势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政教育。大力宣传各类政治学习平台,如“学习强国”等。利用新媒体优势,联合高校与文化机构开发系列深度文化课程(如“甲骨文解码”“中医智慧”),平衡碎片化传播与系统性学习。推动“知行合一”的文化教育模式,将理论课程与沉浸式实践结合(如非遗体验、文化研学),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参与感。

三、拓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场域

高校是传承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场所,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资源共享,方能在主动开放交流中激发文化的创新力,从而在交流中创新大学生文化自信场域文化。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博物馆、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还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典籍,感受中华文明的经久不衰,让大学生更清醒地认识到在面对不断涌入的外来文化时,要做到不盲目推崇。对外来文化保持清醒态度的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入“批判性文化素养”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辩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辩证看待中西文化差异(如对比“中医整体观”与“西医实证主义”)。开展“家校文化共建计划”,通过家长课堂、亲子文化实践等活动,提升家庭的文化教育意识。

四、AI技术赋能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利用AI技术,通过校园学习平台、问卷系统、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偏好、知识盲点及行为数据(如阅读习惯、活动参与度),构建动态化“文化认知图谱”。开发虚拟现实场景库(如“数字故宫”“敦煌壁画修复模拟”),结合AI动态生成个性化导览路径,让学生在交互中感受传统文化技艺的细节与历史脉络,强化文化认同感。开发AI辅助创作平台(如书法笔迹模拟、传统服饰设计工具),降低学生参与文化实践的技术门槛,激发创新表达的欲望。例如,输入诗词草稿后,AI可推荐典故引用或格律优化建议。搭建AI驱动的校园文化社群(如“线上国学辩论机器人”“非遗技艺交流助手”),通过智能问答、话题引导和跨校联动,打破学科壁垒,营造开放式文化对话场域。输入现代校园故事梗概,自动融合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元素,生成可排练的混合剧本,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等。通过以上路径,AI可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与资源限制,以“精准化供给、沉浸式体验、持续性反馈”重塑文化自信培育模式,使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大学生群体的“精神刚需”而非“考试负担”。

文化自信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标识,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建构大学生文化认同体系,培育兼具本土文化根基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有双重时代价值:一方面,有效增强青年群体在文化碰撞中的主体性认知,培养其文化解码与跨文化沟通素养;另一方面,依托中原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搭建文明互鉴的创新平台,既促进中原文明与多元文化的深度对话,推动中华文化符号的现代化阐释与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又切实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诉求,形成文化赋能与人才支撑的良性互动格局。这种教育实践既是对全球化3.0时代人才竞争格局的主动回应,更是服务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路径。 

作者:有轶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曹中秋 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国家战略的河南探索、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专题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中原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ZT016)。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