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吕培亮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课题,也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从科技创新、理念建构、要素配置和政策支持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系。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动能,加快农业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一是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解决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难点问题。聚焦我国农业重大需求,持续开展重大技术攻关、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新品种、新产品及新材料,拓展农业的边界,催生农业增长的新领域和新业态。二是优化农业创新资源配置,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通过加大对农业科研领域资金、人才和设备的投入力度,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研发水平,加快攻克农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涉农科研院所、高校、农业企业等农业科技主体形成合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三是提升科技创新效率,重点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目标,在生物育种、关键农机、耕地保护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在创新平台上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绿色生产力,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农业生态涵养功能,实现农业长期、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和布局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进一步丰富农业业态,实现农业前瞻布局与持续发展。二是推动农业与数字产业、体育产业、文旅产业、养老产业等深度融合,探索三次产业融合新模式,全面改造提升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加快种养结合、农工结合、农旅结合步伐,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激发农业深层次活力。三是立足建设现代农业大产业,创新实施“农业+”举措,挖掘农业食品保障、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功能,强化全产业链创新,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高品质、绿色化的消费需求。四是通过配置更多绿色环保设备、发展生物饲料、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开展农业碳汇试点等措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将农业绿色发展与国家粮食战略紧密相连,推广绿肥种植、有机肥施用、生物防治等新技术,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创新要素资源配置。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提升科技人才要素质量、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激活新型要素潜能。一是加大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探索开设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智慧农机装备、生物育种等专业,加大农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培养跨学科、懂技术、懂管理的农业人才,进一步发挥人才价值与作用。二是将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引入农业,构建“农业+互联网”新模式,利用农机联网与智慧操控技术,结合“北斗卫星定位+惯性导航”等尖端科技,推动操作无人化,发展无人驾驶农机,引领农业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助力农业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同时,要建设数字交易平台打通乡村内部和城乡间要素交换堵点,减少中间环节,助力构建统一要素市场,促进要素自由高效流动,从而推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三是结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健全要素优先保障机制,探索多元化的适度规模经营机制,畅通农业要素流动,如加快培育市场化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机制、土地经营权托管或半托管制度、校企合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相应扶持激励政策,要通过政策“组合拳”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和产业布局,积极拓展农业的生产空间和功能边界,培育激发认养农业、康养农业、数字农业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农机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合成生物、生物制造、细胞农业等未来农业,支持头部企业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进行试点应用,推动我国农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资本向农业科技领域进行早期、小额投资,完善金融和税收支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增加投入,引导地方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业未来发展方向,对市场不成熟、投资体量大、回报周期长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予以熟化孵化资金支持,实施“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支持方式。此外,要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发适应规模经营需求的保险品种。探索建立农业再保险制度和巨灾风险准备金,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农业技术研发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流动,同时促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向农业农村倾斜,加大对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农机购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补贴力度,不断夯实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