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字化浪潮为以“身体体悟”为核心的太极拳传承带来了范式性变革。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虚”与“实”这一对源自太极拳本身的核心哲学概念为理论透镜,深入探究太极拳数字化传承中的复杂图景。
摘要:数字化浪潮为以“身体体悟”为核心的太极拳传承带来了范式性变革。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虚”与“实”这一对源自太极拳本身的核心哲学概念为理论透镜,深入探究太极拳数字化传承中的复杂图景。研究发现,在身体层面,呈现出“虚拟引导”与“实体感知”的耦合,学习者在数据化模仿与内在“意气劲形”体悟之间进行调适;在技术层面,表现为“算法逻辑”与“传统拳理”的耦合,技术架构筛选并重构了太极拳的知识体系;在文化认同层面,则发生了“全球化数字社群”与“地方化师徒共同体”的耦合,实践者在其中重新协商着关于传统、权威与文化归属的认同。本文认为,太极拳的数字化传承并非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张力的“耦合”过程,它既带来了传承效率与广度的“实”的增益,也引发了关于身体主体性与文化本真性等“虚”的层面的深刻反思。
一、 引言:数字时代的“身体”在场与“传统”流变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身体文化实践之一,其传承千百年來依赖于“口传心授”、“身体示范”与“情境化互动”的师徒共同体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将抽象的“拳理”与“道”的哲学思想,通过日复一日的身体规训与心法体悟,内化为习练者“活”的身体记忆与生命体验。在此过程中,“虚”与“实”的辩证统一不仅是其核心拳理(如“虚领顶劲,实腹畅胸”),更构成了其传承方法论的基本哲学底色。
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以APP、在线课程、VR/AR、运动传感器等为代表的数字化传承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介入这一古老的身体技艺领域。这种介入,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媒介迁移”——将原本依赖于共时空、具身性交互的传承实践,迁移至以数据、算法和虚拟界面为中介的新场域。这引发了一系列亟待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当师者的“手感”被传感器的“数据流”所替代,当拳场的“气场”被屏幕的“界面”所隔离,太极拳传承中那些精微的、默会的、关乎“神”、“意”、“气”的“虚”的维度将如何存续?而数字化所带来的标准化、可视化与广域化等“实”的效益,又将如何与传统的身体实践与文化内核相互碰撞、交织与重塑?
既有研究或集中于技术应用层面的描述,或陷入对技术异化的简单批判,缺乏一个能够统摄身体、技术与文化等多维度的整合性分析框架。为此,本文回归太极拳自身的核心哲学——“虚”与“实”的辩证法,将其创造性转化为分析数字化传承的理论工具。我们将“虚”界定为传承中那些内隐的、体验的、关系的、关乎意义与认同的维度;将“实”界定为外显的、可量化的、技术的、结构的维度。本文的核心论点是:太极拳的数字化传承,并非一个“虚”被“实”所吞噬的零和游戏,而是一个二者不断“耦合”的动态过程。所谓“耦合”,在此指的是一种非线性的、充满张力且能产生新质的相互作用关系。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旨在深入回答以下问题:
1. 在身体实践层面,数字化技术如何重塑习练者的身体感知与学习模式?“虚”的身体体悟与“实”的技术引导如何耦合?
2. 在技术知识层面,数字媒介如何筛选、表征和重构太极拳的知识体系?“实”的算法逻辑与“虚”的传统拳理如何耦合?
3. 在社会文化层面,数字化传承如何改变太极拳的传承社群与习练者的文化认同?“虚”的文化归属感与“实”的全球化数字社群如何耦合?
二、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身体技术的传承与变迁:从莫斯到数字具身
法国社会学家马塞尔·莫斯提出的“身体技术”概念,揭示了身体是文化最基本的载体与工具,身体的使用方式是特定社会文化的深刻体现。太极拳正是一种高度精致的“身体技术”,其传承是特定“身体习性”的塑造过程。传统的师徒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体化实践”,知识并非通过文本,而是通过师父的身体示范、对徒弟身体的直接调整(如“摸劲”、“喂劲”)来实现传递。这种传递充满了“默会知识”,它难以言传,却能被身体感知和领会。
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这种“体化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在此得到印证,传感器和屏幕成为了人类感官的延伸。然而,这种延伸也伴随着“截除”,即原本丰富的多感官交互被简化为视觉与听觉的主导。关于“数字具身”的讨论成为学界焦点。一种观点认为,数字技术导致了“离身”,使身体沦为被动的信息接收器;另一种观点则指出,在虚拟环境中,人们依然会调用身体经验,形成一种“代理身体感”,这是一种新型的“具身”互动。本研究将在此理论脉络下,审视太极拳习练者在数字界面内外,其“身体技术”习得过程的变迁与调适。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机遇、挑战与“本真性”之争
太极拳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数字化传承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大势所趋。现有研究多从“机遇-挑战”的二元框架展开:机遇在于记录、保存、传播的效率与广度(“实”的层面);挑战则集中于技术标准化对文化多样性的抹杀,以及商业化对文化内核的侵蚀。
其中,核心的争议在于“本真性”问题。数字化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太极拳的“本真性”?传统的“本真性”观念往往与“起源”、“权威”、“纯粹”相联系。但在全球化和数字时代,“本真性”愈发被理解为一种流动的、被建构的、在特定语境中被协商的概念。数字媒介并非简单地破坏“本真性”,而是参与了对“本真性”的重新定义。本研究将避开本质主义的“本真性”陷阱,转而关注在数字化实践中,不同行动者(如习练者、教练、平台开发者)如何凭借各自拥有的文化资本与技术资本,共同建构关于“何谓真正太极拳”的新标准与新叙事。
2.3 理论框架:“虚-实”耦合的分析视角
本文将“虚”与“实”从太极拳的拳理概念,提升为一个中层理论分析框架,用以统合上述理论资源。
“实”的维度:指代数字化传承中那些可观测、可测量、具象化的方面。包括:动作轨迹的量化数据、标准化视频教程的结构化内容、APP的算法推荐逻辑、在线社群的规模化用户数量、虚拟Avatar的精确建模等。
“虚”的维度:指代传承中那些内隐、体验性、关系性与意义性的方面。包括:对“劲力”、“意气”的内在体悟、师徒间的情感连接与信任、拳场中的集体氛围(“气场”)、对拳理的文化理解与哲学认同、以及习练过程中的个人化生命体验。
“耦合”是本框架的核心动态概念。它不同于“融合”(趋于一体)或“对立”(截然二分),它强调二者之间既相互依存、渗透,又彼此制约、张力的关系。这种耦合关系可能产生三种结果:(1)增益:数字之“实”辅助并深化了对传统之“虚”的理解(如通过生物力学数据辅助理解发力原理);(2)损耗:对数字之“实”的过度追求,遮蔽或消解了传统之“虚”的体验(如只追求动作外形标准而忽略内意);(3)创生:二者的互动催生出新的实践形态与文化意义(如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社群,或产生基于数据共享的新型武学交流语言)。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范式,旨在深入理解数字化实践中行动者的主观经验和意义建构。
3.1 研究对象与抽样
采用“目的性抽样”与“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28名具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其中包括:
(1)资深习练者(10人):拥有10年以上传统习练经验,并尝试使用数字化工具。
(2)数字化新人(8人):主要通过APP、在线课程学习太极拳,习练年限在3年以内。
(3)太极拳教练(6人):同时开展线下教学和线上课程。
(4)数字化平台开发者/内容创作者(4人)。
3.2 数据收集与方法
(1)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为主要数据来源,重点关注受访者的学习经历、身体感受、技术使用体验、社群互动及文化认同变化。
(2)参与式观察:参与3个主流太极拳APP的线上社群讨论,观察2个线上线下结合的太极拳培训班,记录其互动模式。
(3)文本分析:对选取的APP课程内容、用户评论、相关宣传材料进行话语分析。
3.3 数据分析
对访谈录音和观察笔记进行逐字转录,形成文本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通过开放式编码、轴心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三级编码过程,提炼出“身体感的调适”、“算法的规训”、“认同的协商”等核心主题,并最终回归到“虚-实耦合”的理论框架中进行整合与阐释。
四、 研究发现与分析
4.1 身体之维:虚拟引导与实体感知的耦合与张力
在身体实践层面,数字化传承创造了一种“拆分”与“重组”并存的体验。
首先,数字技术通过视觉化拆分与数据化反馈,实现了对太极拳身体技术的“祛魅”与“再魅”。“实”的维度被空前强化。一位受访的资深习练者(陈老师)谈到:“以前师父说‘沉肩坠肘’,感觉很抽象。现在APP里的3D模型可以360度旋转,慢放,还能用不同颜色标出发力肌肉,这给了初学者一个非常‘实’的抓手。” 运动传感器能够提供关节角度、重心移动轨迹等精确数据,使原本依靠主观感觉的“中正安舒”有了客观参照。这种“实”的增益,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初学者对“虚”的身体要领的理解和把握。
然而,这种耦合充满了张力。许多受访者表达了 “眼睛会了,身体不会” 的普遍困境。数字化学习极大地依赖视觉,导致了一种“视觉中心主义”的身体学习模式。一位数字化新人(杨女士)坦言:“我跟着视频可以把动作做得很像,但总觉得是空的,没有‘东西’。直到有一次线下课,老师轻轻推了我一下,我才瞬间明白什么是‘松’和‘根’,那种身体的感受是屏幕上永远学不到的。” 这表明,数字界面的“虚拟引导”与血肉之躯的“实体感知”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那些关乎触觉(如“听劲”)、本体感觉(如“内动”)以及身心一体的“气感”等“虚”的维度,在当前的数字传输中被严重损耗。
因此,习练者的身体实践呈现出一种“双重体认”的调适策略:他们白天跟着APP练习动作外形(“实”),晚上则通过静站或回忆线下老师的“手感”来寻找内在感觉(“虚”)。身体在数字界面与物理世界之间不断穿梭、比对与整合,形成了独特的耦合体验。
4.2 技术之维:算法逻辑与传统拳理的耦合与重构
数字平台不仅是中立的工具,其内在的算法逻辑和产品思维作为一种“实”的结构性力量,深刻地介入并重构了太极拳的知识体系。
数字化要求知识的标准化与模块化。为了适应在线课程的呈现和算法推荐,复杂的太极拳套路被拆解为独立的“动作包”,连绵不断的“气”与“势”被切割成离散的教学节点。一位平台开发者(范先生)直言:“我们的产品逻辑要求内容必须是标准化的、可复制的、易于评估的。像‘用意不用力’这种话,在数据层面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更关注用户的完成度、动作的准确度。” 这使得太极拳知识体系中那些模糊的、体验性的、需要长期涵养的“虚”的部分,被系统地排除在数字表征之外。
流量逻辑和用户画像决定了知识的传播优先级。平台会优先推广那些视觉效果佳、学习周期短、易于“上手”的内容,例如简化太极拳、太极操等。而需要长时间站桩、进行枯燥单式训练的“功夫”,因其不符合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留存”指标而被迫边缘化。这导致了一种 “数字拳理” 的形成——一种被算法和市场需求所选择和重塑的太极拳知识版本。一位教练(王教练)不无担忧地表示:“现在网上最火的是‘三分钟学会太极’,这本质上是在用‘快餐文化’解构一门需要‘慢火炖煮’的身体艺术。‘功’的‘虚’被‘效’的‘实’取代了。”
这种耦合也并非全然是消极的。它催生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与阐释方式。例如,一些研究者与开发者合作,尝试用生物力学数据来阐释“四两拨千斤”的力学原理,用心率变异率来量化“练拳后的心神宁静”。这种“以数释道”的尝试,尽管存在将内在体验简单还原为物理数据的风险,但也在另一个“实”的层面上,为太极拳与现代科学的对话开辟了新的可能,构成了“算法逻辑”与“传统拳理”的一种创造性耦合。
4.3 文化认同之维:数字社群与地方共同体的耦合与流动
数字化传承重塑了太极拳的传承社群形态,进而影响了习练者的文化认同建构。
传统的太极拳传承依赖于 “地方化师徒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建立在面对面的人际信任、长期的情感投入和共享的物理空间(拳场)之上,其文化认同是内向的、深植于地方文化土壤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归属感(“实”的地缘与“虚”的情感结合)。
数字技术则催生了“全球化数字趣缘社群”。习练者因共同的兴趣(而非地缘或师承)在APP内部、社交媒体群组中聚集。这种社群是流动的、扁平的、去中心化的。它打破了传统传承的门派壁垒和地域限制,实现了跨文化的广泛交流,带来了文化传播广度上的“实”的飞跃。一位海外习练者(成先生)表示:“通过在线平台,我能同时跟随北京的陈式老师、上海的杨式老师学习,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我感觉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固定的门派,而是属于一个全球的太极爱好者网络。”
这种新的社群形态,使得文化认同从一种基于地缘和血亲的“给定性认同”,转向一种基于兴趣和选择的“建构性认同”。习练者像“文化拼贴者”一样,在数字世界的“超级市场”中自由选取他们喜欢的老师和内容,构建其个性化的“太极身份”。这种认同是流动的、多元的、混杂的。
然而,这种耦合同样带来了挑战。传统共同体中那种深厚的师徒情谊、对师承源流的敬畏感(“虚”的文化伦理),在弱连接的数字社群中趋于淡化。同时,数字社群中关于“谁更正统”、“哪种教学更好”的争论不绝于耳,形成了新的“文化权威”争夺场域。传统的权威来自于师承和历史,而数字时代的权威则可能来自于粉丝数量、平台认证和内容制作精良度。习练者的文化认同,正是在这种传统的地方共同体伦理与全球数字社群的开放性的持续张力中,被不断地协商与重塑。
五、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虚-实”耦合的理论透镜,系统剖析了太极拳数字化传承这一复杂社会文化现象。研究表明,数字化并非一个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线性替代故事,而是一个二者在身体、技术、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深度交织、相互塑造的辩证过程。
在身体层面,耦合表现为虚拟引导与实体感知的相互参照与补充,但也揭示了当前技术在对“默会之知”传输上的局限性,催生了习练者“双重体认”的适应性策略。在技术层面,耦合体现为算法的标准化逻辑对传统拳理体系的筛选与重构,形成了更易于传播但可能失却深度的“数字拳理”,同时也开启了“以数释道”的新阐释空间。在文化认同层面,耦合则呈现为地方化师徒共同体与全球化数字社群的并存与互动,推动文化认同从“给定”走向“建构”,从“单一”走向“流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发了关于文化权威与本真性的新协商。
本研究的启示在于,对于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应超越“拥抱”或“拒斥”的二元对立思维,转而以一种“耦合”的视角,审慎地审视其在不同层面带来的增益、损耗与创生。未来的实践方向,或许不在于追求完全的数字化或固守纯粹的传统,而在于探索一种“线上线下融合”(OMO)的智慧传承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数字技术负责传递那些可标准化、可视化的“实”的知识与技能,而线下深度体验则专注于涵养那些需要具身互动和心法体悟的“虚”的境界与文化内涵。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主要聚焦于习练者与教练的视角,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纳入技术开发者、平台运营者等更多行动者,并采用纵向追踪设计,以更全面地揭示这一耦合过程的长期动态。无论如何,太极拳在数字洪流中的“虚”“实”之舞,不仅关乎一门古老技艺的命运,更为我们理解所有人类身体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极具深度的理论镜鉴与实践样本。
(作者简介:马暠晨,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太极拳研究。王永胜,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研究方向:太极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