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0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全会《公报》),引发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吸引全球瞩目。
10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全会《公报》),引发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吸引全球瞩目。从国际主流媒体报道看,关注焦点集中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规划”“改革”“治理”等关键词上。这种高度聚焦的背后,是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深切期待。他们认为,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中国经济展现巨大韧性,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十五五”规划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指引,中国高质量发展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新动能、新机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提供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从中国共产党制度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随后都会定期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常情况下,一中全会聚焦党的换届工作;二中全会聚焦推荐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三中全会聚焦经济改革,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五中全会聚焦未来五年规划建议。党的十四届和十八届、十九届五中全会都因为确立了重要五年规划建议的政策而被载入史册。——受世纪疫情严重冲击,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共召开四次全会——因此,作为承载制定新时代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的使命的全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决策意义和影响是不容否认的,其传达的信息是清晰和重要的。
首先,作为党的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的一次全会的主要任务,二十届四中全会不是要改变党的二十大确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时确立两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次会议在重申2035年目标的同时,具体擘画了到2030年的具体目标。
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对于完成2035年目标乃至第二个百年目标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从系统谋划和部署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来看,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纵观党史,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第一个“翻两番”,到本世纪初提出第二个“翻两番”,再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两个百年发展目标以来历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看,每一个步骤都按部就班有序发展,因此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传递第一个信息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政策连续性。
其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会《公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清晰表明深化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所有这些表明,任何期待中国进行西方式的改革或政策都是不现实的,也意味着,如果有人把与中国的关系建立在中国进行西方所期待的改革基础上,那将是极其不现实的。
再次,全会《公报》不仅确立“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的,也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部署,提供了解决“怎么做”、“谁来做”的问题的行动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涉及“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中国政治社会的各个环节,内容相当广泛。但是在如何落实这些政策的细节上,更多政策供给是随后国家制定的“十五五”规划纲要,要持续关注后续的具体落实细节。
复次,国家安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地位进一步凸显。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全会《公报》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这是对国家安全重要性更加清晰的定位,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增加第十一部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来阐述国家安全体系与安全能力建设的政策高度一致。相较于五年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里“安全”一词的出现频次上涨1.8倍,“斗争”“风险”“考验”等表述更首次形成系统性组合亮相。这也反映了国家安全在中国政治中地位的变化。特别是全会《公报》对形势的判断出现根本性转变。以往常提的“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此次被调整为“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在15项重点工作的排序中,“国家安全”被置于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而关于科技创新的表述也紧密围绕安全展开:“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全会《公报》明确强调,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基。全会《公报》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其内涵已发生深刻改变。可以看出不少国内的经济问题也将更多是从安全角度着眼,如何协调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因其重要的影响而受到高度关注。
又次,改革与开放是一个政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是1978年以来历次关于未来五年规划建议都强调的主题。全会《公报》中8次提到“改革”,并阐述了改革的环节,相对而言只有4次提到“开放”,但其中话语分量是很足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坚定不移的。全会《公报》指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会《公报》强调的“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内容是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特别是外部压力增大情况作出的反应,但是中国与中国外部世界的关系不仅受到中国自身政策影响,也同样受到外部世界不确定性的影响。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中外关系因其不确定性和重要性将会成为一个持续受到关注的问题。
最后一个特别注意的是——这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战略核心位置。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提出现代化的目标之初就把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全会《公报》中有10次提到“科技”,8次提及“创新”,2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凸显了我国对科技发展的重视,表明“十五五”时期我国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重要牵引、坚定“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决心。这些内容也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致的,而且更具有操作性。这无疑是对以美西方对中国拉起“科技铁幕”,构 “小院高墙”,进行“脱钩断链”、科技遏制作出的针对性反应。这一领域的政策不仅涉及中外技术领域的竞争,也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将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点。
听锣听声,听话听音。“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传递的信息是明确的,那就是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是坚定不移的,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是的清晰可见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思路具有显著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发展前途的信心是坚定的,因而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理解中国未来发展的一把重要钥匙。(作者:李秀铎 系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