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同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乡村振兴战略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这给乡村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差距,促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一、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展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目前,全省已有4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郑州、洛阳、济源、许昌),8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周口市“一元剧场”、邓州“文化茶馆”、信阳市平桥区“关爱留守儿童”、信阳市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漯河市“幸福漯河健康舞”、平顶山市“文化客厅”、安阳市政府-高校-社区“321”公共文化共建项目、焦作市“百姓文化超市”,鹤壁市“淇水亲子故事乐园”项目)。已有公共图书馆167个,文化馆206个,文化站2485个,体育场134个,艺术表演场馆198个,博物馆(纪念馆)357个。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供给,提升了当地公共文化的硬件质量和服务柔性水平,对当地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建设与完善也相应起到了促进作用。省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支持,给予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十三五”期间,全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累计安排566.87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加162.41亿元。利用中央专项资金,继续推进我省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工程。
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异彩纷呈,不断创新。近年来,河南省相继推出“中原文化大舞台”,“欢乐中原·文明河南”,“群星耀中原”,“出彩河南人”等一大批群众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注重与数字技术相融合,打造了特色的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比如焦作市“百姓文化超市”,运用“互联网+”理念,通过优化与整合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现服务精准供给,满足了群众多元文化需求。2020年上线了“文化豫约”,包括“云剧场”,“云课堂”,“云阅读”等。疫情发生以来,河南省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整合各类平台资源,向公众提供线上阅读、云上展览、数字慕课、在线剧院等多种形式服务,实现了“线下关门,线上开花”的创新服务局面。
公共文化智库发挥重要作用,服务发展大局。2014年,河南省成立了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由省内社科研究学者、高校专家、公共文化行政管理者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工作者三部分组成。专家委员会成立后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业务咨询和理论指导。专业的服务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上一层楼。
二、健全河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河南省近几年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不充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城乡差距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服务程度较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得不到有效保障等方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提高,以便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一)延伸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促进品质化发展
目前全省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有待扩展,各地乡村可以借鉴省外乡村的发展经验,充分挖掘各个村子的民俗文化和故事,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因时因地建造乡村文化大礼堂、乡村文化史馆、乡村书屋和图书角、乡村文化广场,拓展乡村公共文化休闲空间,充分发挥场馆展示作用,注重讲好乡村故事,打造富有河南地方特色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打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最后一公里”。各个乡村要把握好文旅融合趋势,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要素无缝链接,注重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功能,同时要在基本旅游服务空间和设施中注意文化内涵的营造和嵌入,合理探索文化+旅游+乡村模式,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生产生活空间需求的共融性、共享性,谋划布局既能满足乡村居民生活舒适性,又能给旅游者带来惊喜的、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基本服务设施空间,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既满足当地农民的生活需求,又实现为外来旅游者提供服务,不断丰富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同时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二)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促进均衡化发展
从目前来看,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要创新供给模式,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发挥基础性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注重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运营,采用PPP模式,选择具有先进管理经验、运营能力强的社会资本作为合作伙伴。同时政府部门做好监督管理,推动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相融合,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资金及政策支持。
(三)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促进多元化发展
近几年,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发展较快,但并没有有效整合和盘活乡村公共文化资源。同时乡村公共数字服务资源内容与形式有待丰富和改进,缺少乡村传统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注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VR等数字技术,打造统一的乡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数字化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同时借助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社会化平台开展网络歌曲教学与比赛活动、河南戏曲比赛活动、广场舞比赛活动,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适用性。在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河南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将河南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数字化,使群众足不出户,相聚云端,享受到优质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验。
(四)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化发展
河南省成立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一定的指导,但全省各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缺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导致地方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因此,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注重引进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政府部门可以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招聘纳入到省选调生和事业单位编制考试中,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工作,担任专职文化村官。可以借鉴驻村第一书记的管理办法,建立文化专员制,从相应机关、学校、文艺协会等组织中选派富有经验的文化人才担任文化专员,做到专人专干。同时政府部门应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教育体系,各地政府部门与省内各类高校合作,为乡村振兴培养高水平的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人才。
(叶晨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安、安阳重要讲话精神委托项目“河南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2DWT07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