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旨在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乡村振兴战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河南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旨在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乡村振兴战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河南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优化政策设计,强化科技赋能与产业融合。一是制定乡村振兴评价机制,提升实施效能。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动态政策评估机制,定期测算乡村振兴各项发展成效,识别我省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针对关键短板加大资源倾斜。例如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对产业兴旺的影响较大,可定向增加农机补贴。二是健全多元投入长效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立足河南粮食主产区和农业科技优势,通过政策创新撬动资本、产业链升级吸引资本、利益联结留住资本,构建政府、企业、农民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引入智慧农业技术,推广物联网、大数据在种植、加工、流通环节的应用。在河南粮食产量大县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通过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等技术提高单产效益,探索智慧农业标准化发展路径。四是强化产业支撑,深化三产融合。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如加快“豫农优品”品牌建设,支持双汇、牧原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五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在郑州、洛阳等经济强市设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与种业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以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加速发展。
第二,坚持“三治融合”,实施生态补偿与绿色技术推广。一是搭建智慧村务数字化服务平台。在数字化服务平台上划分乡村规划、村规民约、法律知识、先进人物事迹和惠民信息服务等不同模块,实现乡村治理的智能化与精细化,不断激发村民自治和德治活力。二是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模式。动态调整乡村治理各项事务的量化积分,将乡村建设、移风易俗、居住环境、志愿服务等纳入加分项,将违法犯罪、环境脏差等设为减分项,定期进行积分排名,采取生活物资发放、奖状颁发等形式给予奖励,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乡村治理共同体。三是提升村干部乡村治理能力。试行“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全链条培训模式,即市级示范培训、县级专题培训、乡镇兜底培训,确保每年对村干部全员轮训。通过设置村务治理、矛盾调解等专题课程,采用“理论+案例”融合教学的方式,学习基层治理经验。四是探索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奖励基金,对采用有机肥种植的农户按亩补贴,对生态保护区农民给予补偿,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收致富良性互动。五是推广绿色环保技术。因地制宜复制“光伏+生态修复”模式,配套光伏供电系统,增加清洁能源供给。通过政策引导、专家指导、典型案例宣传等形式鼓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与农民增收的协同发展。
第三,推动“强链补链”工程与收入倍增计划。一是强化涉农产业链条。建议经济强市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企业建设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预制菜、功能食品龙头企业。同时,鼓励食品加工企业采购本地原料,对相关企业给予税收返还,提高经济强市涉农产业比例。二是经济弱市激活特色产业潜力。立足当地实际,挖掘特色资源潜力,依托“土特产”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如光山油茶、新郑大枣等地理标志产品。推动伏牛山香菇、怀药产业等特色集群发展,通过冷链物流体系提升产品流通,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三是实施技能提升与电商赋能。经济弱市农民收入多依赖传统农业。建议面向经济弱市适度扩大“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规模,深化高校与乡村的“订单式”培养。在经济弱市多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增收渠道。此外,依托豫农技工培训,重点开设电商主播等课程,推广河南息县的“一乡一业一村一主播”直播电商模式,利用电商赋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四是创新资产收益分配机制。在集体经济薄弱村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为抓手,整合集体资源投资光伏电站等稳定收益项目,确保村民每年可以获得稳定的投资分红。
第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打破等级固化格局。一是构建“四区联动”发展格局。将全省划分为都市近郊型、农区提升型、山区特色型三类区域,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郑汴洛都市圈发展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等高端产业,建设国际农产品物流枢纽;豫东农区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豫西豫南山区发展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创建森林康养基地。二是建立“强市带弱市”帮扶机制。组织经济强市与弱市对接,探索跨区共建产业园、飞地经济等模式,共享税收与就业红利,推动省内资源互补。通过税收优惠与用地保障等形式引导豫西龙头企业向豫东设立分厂。三是创新特色化金融工具助力经济弱市乡村振兴。通过抵押物拓展释放资产价值(如引入活体牲畜、农机具等质押物)、数字技术赋能提升服务效率、政策协同优化风险分担等路径,逐渐形成可持续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对经济弱市提供信贷支持。四是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要适当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资金宜采取分批支付模式,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后续资金支付的重要依据。五是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将区域协调发展纳入市县党政考核,组建跨区域乡村振兴联盟,建立人才、技术、数据共享平台,逐步推动生产要素向豫东转移,如鼓励经济强市乡村基金可定向投资经济弱市的特色化项目等。
【作者简介】李岩,博士,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成舒宁,硕士,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助教。
【课题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及对策研究(SKL-2024-1697)结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