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赓续拼搏的奋斗史,更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探索史。
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赓续拼搏的奋斗史,更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探索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是我们党不断取得理论创新和事业发展的宝贵历史经验。红旗渠诞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杨贵为代表的林县县委一班人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奋战十年,最终修成人工天河红旗渠,这个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集中概括和体现了一代共产党人以民为本、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精神内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从“两个结合”出发,立足新的历史条件,就红旗渠精神作出更加深刻和丰富的阐述,对于进一步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旨归:马克思主义为红旗渠精神的产生提供理论给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外来的主义能指导中国具体实践,究其原因,是因为其从传入中国,就被中国共产党人有意识地本土化、中国化和时代化。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孕育及内核实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方法、观点契合,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宝贵精神结晶。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的价值观,是为人民、社会和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它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新中国成立后,林县群众生活有了改善,但是缺水仍然是严重威胁,尤其是经历了1959年大旱,颗粒无收,老百姓食不果腹。以杨贵为代表的林县县委顶住巨大政治风险和经济压力,毅然带领林县群众上马了红旗渠工程。红旗渠修建历时十年,投资金额大,却没有出现一例贪污腐败和领导干部失职渎职现象。正是因为他们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的为民初心,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担当风险、时刻自律自省,才能赢得群众拥护,凝聚群众力量,完成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依靠群众和相信群众,以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正是因为切切实实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在十年修渠过程中,党员干部与群众始终坚持“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的“五同”工作法,极大调动了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开凿曙光洞时,勘测证实,该处除了有坚硬的岩层,还会遇到裂隙水渗、流沙或断层,东岗公社指挥长傅生宪全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并且坚持和民工一起钻洞,历时一年四个月,曙光洞全线凿通,这也是红旗渠上最长的隧洞,见证了党员群众上下一心,战胜困难的光辉岁月。
二、历史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红旗渠精神的产生提供丰厚的历史积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时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红旗渠精神之所以能历经半个多世纪愈发显露生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正是因为蕴含在其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能引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民为邦本的善政思想。民为邦本思想在夏朝就已出现。《夏书》的佚文就有“后非众无与守邦”的说法。《礼记·缁衣》中孔子提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荀子还曾形象地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说。荀子认为“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唐太宗李世民则从隋亡的教训中,总结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的道理。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吸收和革新,在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身上展现出来。林县县委一班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红旗渠的修建,彻底改变了缺水面貌,为人民群众摆脱了困境,带去了希望,这就是那个时期“民为邦本”的地方实践。
改天换地的斗争思想。《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无一不体现中国古代敢于和恶劣生存环境斗争、为实现美好生活愿望而做出巨大努力的精神品质。林县修建红旗渠也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历史上的林县是个十年久旱,水贵如油的贫困山区,1960年,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在党的领导下,敢于向恶劣生存环境斗争,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鏖战十年,修成了这条生命渠,改变了林县千百年的落后面貌。
自强不息的奋斗思想。《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反映的是一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导精神。为了顺利修渠,林县人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力更生、发奋图强,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在红旗渠工程建设总投资中,国家投资占18.68%,其余81.32%的投资全部是县、社、队三级自筹和农民劳务积累。靠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林县人民硬是在太行山要凿出了1500公里的红旗渠。
三、实践展望:新时代在“两个结合”中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
(一)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要在“两个结合”中深刻认识其理论根基与文化底蕴。首先,红旗渠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与发展。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四十多年的革命建设事业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总结。新时代,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必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支撑,要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红旗渠精神的研究传承和弘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其次,红旗渠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化与外延。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形成了无数指导党走向前进的正确方法和路径,也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红旗渠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延性的文化形态。新时代,我们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仍要深入挖掘其传统文化底蕴,更深层次理解红旗渠精神的文化内涵。
(二)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要在“两个结合”中全面把握其时代发展和形势需要。红旗渠精神的产生虽然有其特定时代背景,但所蕴含的丰富理论特质仍适用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立足当下社会历史实践,守正创新,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时代内涵,彰显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第一,红旗渠精神是青少年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这为我们用红旗渠精神融入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遵循。要把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强化青少年对红旗渠精神的学习效果和情感认同。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第二,红旗渠精神是干部党性教育的宝贵财富。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员干部增进素养、提升能力的营养剂。注重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不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作为百年大党依旧长盛不衰、风华正茂的青春密码。立足新的时代方位,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党正面临着更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风险挑战。依托红旗渠精神开展党性教育,促使红旗渠精神更加入脑入心,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第三,红旗渠精神是人民团结奋斗的动力源泉。红旗渠的成功修建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更离不开林县五十万群众的团结一致、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新时代,更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影响人民、凝聚人民,从而汇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的前进动力。
(三)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要在“两个结合”中系统创新其在不同群体中教育的方式方法。当前,我们处在新的历史方位、遭遇新的风险挑战、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也应当立足新的历史特点,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需求,创新方式方法、强化传播效能、汇聚精神伟力。
一是做好学校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红旗渠精神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资源禀赋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劳动教育、现场体验、红色演讲、网络志愿宣讲、研学等多样化教育活动强化“用红旗渠精神教育广大青少年”的实际效果。二是做好党性教育。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开展党性教育要立足红旗渠精神精神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结合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建设的需要,以契合党员领导干部实际的现场体验式、专题讲授式、情景互动式等新形式新方法。三是做好社会教育。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的时代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创新老百姓看得下去、听得进去、乐在其中的展现形式,又要保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团结群众、凝聚人心的教育目的,不断推出红旗渠精神主题的戏剧、影视、歌曲等接地气、有活力的现象级作品,让红旗渠精神融入日常、走进群众。
红旗渠精神是“两个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产物,“两个结合”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我们要在“两个结合”中理解传承红旗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讲师 常卓航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规划办青年项目《口述史视角下河南红色文化保护与利用研究》(2024CDJ01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