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党建引领社区高效能治理的优化路径

2025-04-29 21:10:38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建引领是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核心动力和根本制度安排,其本质是通过强化党组织的统筹协调能力,将多元主体、资源与技术嵌入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当前,社区治理面临着主体协同不足、作用发挥不充分、数智赋能有限等现实挑战,需要从主体协同治理、作用效果发挥、方式方法改进等方面探索优化路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一、共生共治:强化党建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党建引领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体系的核心范式,其本质是通过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重构多元主体间的权责关系与协同逻辑。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社区治理面临主体角色模糊化、资源碎片化与动力离散化等问题,要以系统性制度设计激活党组织引领、居委会组织、社会组织协同、物业联动、党员下沉等复合治理效能,推动治理模式从“单向管控”向“多元共治”的范式转型。一是强化党组织的统筹枢纽功能。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系统的“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引领方向、凝聚共识”“动员力量、整合资源”“协调关系、服务群众”等重要作用,通过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义务边界和统筹协调各方工作,领导并推动社区治理,实现财政资源、政策资源与社会资本等精准对接。二是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社区治理效能提升需突破“中心—边缘”的主体结构,构建“政治引领—资源整合—规则供给”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形成“党组织主导—多方协商”的治理规则,发挥党组织、居委会、党员干部、社会组织、物业公司和居民等多主体在社区治理中各自的作用,建立起多元参与协同治理共生体系,协同发力、整体联动,共同提升社区治理的效能。三是推动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网格作为社区治理的最小单元格,党员干部要深度融入社区治理网络,建立起党组织与居民的密切关系,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志愿服务等载体,使其成为网格治理的“神经末梢”,向居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志愿活动等,为居民主动服务、排忧解难,收集居民社会诉求,查找存在的问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提升服务居民的效能和精准度。

二、落实落细:发挥“党建+网格+大数据”体制机制作用

以“党建+网格+大数据”为内核的体制机制,正推动社区治理从碎片化管理向系统化集成转型。这一过程中,需以制度化保障协同效能、以网格化重塑治理单元、以数据化打通信息壁垒,最终实现党建引领下治理资源的精准配置与治理流程的闭环运行。网格化管理通过空间治理单元的精细化划分,将社区治理从“粗放式覆盖”转向“精准化服务”。一是落实党组织嵌入各个层级。大力推进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有形覆盖”和“有效运转”,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将党组织嵌入网格治理的神经末梢。通过组织层级与治理层级的同构性设计,实现党建资源向网格的垂直下沉与横向联动,切实解决权责分散问题,发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空间优势,履行好各级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让党旗在社区高高飘扬。二是做实网格化服务工作。网格化管理是社区治理工作的着力点,能够实现社区治理“全方位、全覆盖、无死角”管理目标。在社区治理中,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探索建立“社区+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志愿者”网格,明确各自网格事项清单和工作责任,形成一套“组织建设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居民满意在网格”的网格治理模式,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三是实施大数据驱动共同治理。推动数据实现无缝互联互通与安全高效共享,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管理规范,打通公安、民政、城管等系统的“数据烟囱”。通过构建统一的社区治理数据库,实现人口信息、公共设施、矛盾纠纷等数据的动态归集与可视化呈现,为社区的风险预警与资源配置提供依据。充分利用DeepSeek等AI技术,提升对社区各类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为社区治理提供坚实技术支撑,从而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干预”的治理升级。

三、数智赋能:推动社区治理方式的智能化升级

在数字化浪潮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不仅重构治理工具,更深刻改变了治理范式。当前社区治理面临技术赋能表层化、数据壁垒固化、伦理风险显性化等挑战,需要通过系统性整合技术应用等,实现党建引领下社区治理效能的质变。一是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做好社区治理动态监测与精准配置工作,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数智技术,将公安、民政、信访等部门数据收集平台整合成社区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据融通。从社区居民学习、工作、生活和家庭等方面入手,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扩大社区服务“一网通办”事项,大幅提升居民办事满意度、获得感。二是推进治理智能化建设。建设人工智能治理社区大模型,探索“人工智能+社区治理”应用场景新范式,推动大模型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完善知识图谱,构建能力图谱,深化社区治理大模型应用,推动社区治理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社区治理全过程。以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为重点,加强数字教育培训,提高其数字素养。三是加大数智赋能的支持力度。加强经费统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保障社区治理数字化支出,推进升级社区数字化基础设施,为社区治理方式的智能化升级提供基础保障。

党建引领社区高效能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政治势能”向“治理效能”的创造性转化。未来需在三个向度持续突破:其一,推动党建从“组织覆盖”转向“功能再造”,通过制度供给激活党组织的资源整合与规则生产能力;其二,构建“机制韧性”与“技术弹性”的平衡框架,在数据赋能与隐私保护、算法效率与人文关怀间寻求动态均衡;其三,深化“价值共同体”建设,通过公共事务协商、治理成果共享等,培育居民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通过实现“主体—机制—技术”的协同进化,为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可持续范式。(史红斌,河南工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赵春强,河南理工大学)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省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运行逻辑与效能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4JC041)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