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地党建结对帮扶面临资源对接难度大、帮扶模式单一、基层党建基础薄弱、双方互动不深入等困境。
当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地党建结对帮扶面临资源对接难度大、帮扶模式单一、基层党建基础薄弱、双方互动不深入等困境。鉴于此,亟待搭建资源平台,提升整合效率、探索帮扶模式,推动机制创新、夯实党建基础,增强帮扶效果、增进互动交流,强化合作帮扶。
一、校地党建结对帮扶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首先,通过建立校地党建结对帮扶高效机制,选派党员干部到乡村担任“村官”或驻村干部,利用其较高的理论水平,带领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组织乡村党员干部参加相关培训,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履行乡村党员干部职责。最后,推进城乡党组织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共享经验和资源,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首先,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技术人才,通过校地党建结对帮扶,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其次,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与地方党组织合作,引导优秀毕业生到乡村工作,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最后,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与地方党组织合作,将这些资源向乡村地区倾斜,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三)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高校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成果,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举办讲座等形式,向乡村居民传递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推动乡村社会进步。通过高校与地方党组织的结对帮扶,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优势互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促进城乡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地党建结对帮扶存在的主要困境
(一)资源对接难度大,整合利用待提高
1.高校与地方资源类型、需求存在差异。高校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但这些资源可能与地方的实际需求不完全匹配。地方更需要与当地产业发展相关的技术支持、市场信息等资源。
2.信息不对称导致资源对接困难。高校和地方之间存在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致使双方无法充分了解彼此的资源状况和需求,使得一些潜在合作机会未能充分挖掘。
3.资源整合体制机制存在诸多问题。校地合作在资源分配、管理和使用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和协调机制,造成资源浪费。同时,高校和地方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可能存在利益诉求不一致的情况。
(二)帮扶模式单一,帮扶机制待创新
1.当前校地党建结对帮扶模式传统单一,缺乏多样化、个性化措施。校地合作常见模式大多是高校提供技术咨询、培训讲座等,地方提供实践基地等。
2.帮扶机制创新不足,导致帮扶针对性和实效性欠佳。当前帮扶机制过度依赖资金支持、物资捐赠等方式,在激发地方内生动力、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创新举措不足。同时,帮扶机制缺乏对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充分挖掘。
(三)基层党建基础弱,结对帮扶效果差
1.党组织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软弱涣散现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校地党建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不够有力。部分党组织班子成员素质不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有限,在推动帮扶项目实施、引导群众参与等方面缺乏有效手段。
2.党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党员队伍整体存在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的问题。部分党员思想观念陈旧,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较弱。同时,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对党员的日常监督和考核不够严格。
3.产业发展缺少支撑力量。一些基层党组织在产业规划、项目引进、资源整合等方面缺乏经验和能力,与高校合作不够紧密,未能借助高校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使得农村经济增长乏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四)双方互动不深入,合作帮扶待加强
1.沟通交流不足,频率低且深度浅。校地双方缺乏定期沟通机制,导致信息共享不及时、不全面。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沟通障碍,无法及时了解彼此需求和困难。
2.资源共享受限,程度低且范围窄。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技术和知识资源,地方具有独特的产业、文化和实践资源。然而,双方在资源共享方面存在意识不足、渠道不畅等问题,导致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利用。
3.项目合作欠缺,针对性不足且实质性差。校地合作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存在与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同时,项目目标不够明确,实施过程中双方协同配合不够紧密。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地党建结对帮扶的突围路径
(一)搭建资源平台,提升整合效率
1.资源共享助发展。一方面,强化沟通促共享。通过定期会议、座谈等形式,充分了解彼此的资源类型和需求,建立信任与合作基础。设立专门联络人员或团队,负责信息收集、整理和传递,确保双方及时沟通。另一方面,寻求契机优势互补。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技术和知识资源,地方则具有独特的产业、文化和实践基础。双方可通过合作项目,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地方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和科研项目,丰富高校教学和研究内容。
2.搭建平台通信息。第一,构建平台畅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校地党建帮扶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和交流。制定规范的信息收集、审核、发布机制,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和及时。通过分析平台数据,了解帮扶工作实际效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校地双方工作人员开展平台使用培训,提高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鼓励双方在平台积极互动,及时反馈问题和建议,优化平台功能。加强平台信息安全管理,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第二,设立机制常交流。确定固定的交流时间和频率,开展校地双方座谈会、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安排专人负责沟通协调,确保信息及时传递、问题有效解决。组织实地考察、学术交流、文化活动等,增进双方了解和友谊。第三,跟踪评估树典型。对交流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优化。同时,对在交流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单位予以奖励。
3.体制机制再完善。首先,健全体制提效率。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为合作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加强监督促落实。明确双方监督职责和权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明确党建帮扶工作目标和要求,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同时,定期检查党建帮扶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最后,信息公开保实效。将党建帮扶工作进展情况、资金使用等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对未落实到位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
(二)探索帮扶模式,推动机制创新
1.丰富帮扶模式,制定个性化方案。探索多类帮扶方式,通过共同学习、交流互动,增进双方了解。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地方发展输送人才。进行人才交流,选派优秀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促进知识和经验共享。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帮扶计划。
2.开展需求调研,加强机制创新。了解帮扶对象实际需求和困难,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根源,为制定精准帮扶措施提供依据。引入新理念和新方法,如采用项目化管理,将帮扶任务分解为具体项目,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提高工作效率;以目标为导向,制定明确的帮扶目标,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确保目标达成。
(三)夯实党建基础,增强帮扶效果
1.强化党组织作用。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完善组织架构,选优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提高党组织领导力和执行力。策划开展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党组织活动,增强党员归属感和荣誉感。
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加大党员教育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党课学习、专题培训和交流活动。建立科学的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将党员表现与评优评先、晋升等挂钩,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支撑当地产业发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方向,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帮扶等方式,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增进互动交流,强化合作帮扶
1.加强沟通交流。定期组织面对面沟通会议,让各方直接交流工作进展、分享问题和经验。设置特定主题或议程,确保讨论重点突出、高效有序。建立多样化沟通渠道,如即时通信工具、项目管理平台或共享知识库,确保信息及时、准确传递,方便各方随时查阅和交流。
2.促进资源共享。制定资源共享规则和流程,明确各方在资源共享中的责任和权利。建立资源申请和审批机制,确保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建立统一资源库,对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并提供详细说明和索引,方便各方查找和使用。
3.提高项目合作质量。在校地合作项目启动前,与合作方共同明确项目目标和需求。通过讨论,确保项目方向符合各方期望,提高合作针对性。制定项目合作计划,包括任务分工、时间节点、沟通方式和风险管理等,明确各方职责和工作重点,合理安排进度,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发挥校地双方优势,加强合作与交流,探索和创新校地党建结对帮扶模式。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强化对校地党建结对帮扶的评估和监督,确保其长效发挥作用。(作者 王勇凯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地党建结对帮扶长效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3-DJXM-221)、2024年驻马店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4000439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