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省意义重大。自2015年起,河南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成立并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新乡市刘庄村、信阳市郝堂村等一批集体经济组织典范。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省意义重大。自2015年起,河南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成立并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新乡市刘庄村、信阳市郝堂村等一批集体经济组织典范。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受资源禀赋差异、历史问题遗留等条件影响,全省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参差不齐,部分集体经济组织底子薄,基础弱,发展动力不足,发展后劲不大。
在“千万工程”的实践中,作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探索,强村公司已成为推动浙江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新引擎”。本质上,强村公司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目标,以市场化经营为导向,盘活农村集体资产的一种公司化运营模式。运用强村公司的成功经验,下一步建议河南坚持“五化”的思路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第一,内部治理民主化,赋予成员更多的民主权利。依据集体行动的逻辑,内部治理的民主化,本质上是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这一经典问题的制度安排。实践证明,大集体难以实现有效行动,但集体民主化治理机制能够有效协调个体理性与集体利益,通过组织化手段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集体成员的公共事务参与度。尽管河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治理机构、治理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和健全,但目前民主治理达标率不高,特别是在豫东南地区,达标率还不足60%,村干部“一言堂”、财务不公开、决策不透明等现象导致集体资产被侵占,集体成员的权益和主体地位被剥夺,严重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内部治理民主化是疏通河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堵点”的必然选择。
第二,要素配置市场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要素配置市场化,本质上是尊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通过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让集体资产“活起来”,激活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河南省农村集体资产达3934.2亿元,较2019年增长27.4%,但大量资源闲置或低效利用,特别是土地作为农村集体资产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缺乏科学评估与有效流转,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率偏低,抵押权实现困难,土地流转价格偏低,还远未能实现“同权同价”。同时,劳动力从农村往城市的单向流动,资本下乡“挑肥拣瘦”,也使得农村集体经济陷入“等靠要”的困境。引入市场机制,让资源流动起来是破解当前困境的关键。
第三,发展方向合作化,突破村域界限“抱团”齐发展。合作化“抱团”发展是缩小农村区域差距、推动均衡共富的关键,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河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全省有经营收益行政村占比达81.1%,较2019年增长34.1%,以郑州为中心,在新乡、洛阳、焦作、漯河等地的城郊村形成了不少经济强村,但在大别山区、伏牛山区、太行山区等偏远地区仍还存在不少薄弱村。强村因区位、资源等优势率先富裕,而薄弱村往往因基础条件薄弱长期滞后,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亟需通过打破村域界限的“抱团”发展,弱弱联合或强弱联合,“以强带弱”或“弱弱变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带动薄弱村走出“贫困循环”,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第四,利益联结共赢化,提升成员积极性和凝聚力。坚持利益联结共赢化,既继承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本质,又创新了市场运作的实现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责任共尽”的良性循环,将集体经济组织改造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当前,河南省小农户占比达98.53%,农村户均耕地仅7.59亩,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难以对接大市场,如何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难题。而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土地托管+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集体经济组织能够提高小农户的规模经营水平以及抗风险能力,增强集体成员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成员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以联农带农赋能乡村振兴。
第五,产业支撑多元化,因地制宜发展多业态产业。产业支撑多元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资源瓶颈约束下的帕累托最优解,也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一直以来,河南省利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耕地面积有限,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造成耕地退化,传统单一种植模式收益逼近天花板,无法长期支撑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产业多元化经营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村集体经济对耕地等有限资源的过度依赖,提高对农地、农作物等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多环节利用,在不突破生态红线的前提下,达到效益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同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倒逼农村集体经济必须深化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有别于传统种植的农业新业态,通过技术创新、模式重构、要素重组,矫正农业供需结构性错位的问题,推动农业从低端生产向高附加值业态跃迁,提高集体经济效益,打破“种地收益低-农村人口流失-乡村产业萎缩”的恶性循环,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内生发展。
作者简介:夏元燕(1984.03-),女,汉,河南信阳人,硕士,郑州商学院金融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千万工程’经验推动河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行动路径(2024JC12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