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化”内在地包含着“时代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回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大象新闻客户端、映象网《智库河南》频道推出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专家学习报告——理“响”中国,邀请中央、省直权威专家、学者,与广大网友一起畅谈学习体会,分享学习心得,同唱奋进凯歌。今天推出——《两个结合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两个结合 ——开辟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李宗建
核心提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我们党百年历史中一条最宝贵的经验,也是我们党事业不断成功的法宝。
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根据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探索了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改革开放后我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直到十八大以后我们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脱离中国实际、生搬硬套、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使我们的事业一度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这也需要我们永远引以为戒。
我举个例子,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毛主席眼里,中国的大地,就是中国的山山水水,就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就是中国的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存在一种错误思想倾向,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本本化、教条化,言必称苏俄,一味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词句,奉苏俄革命模式为圭臬。
1931年1月,被共产国际代表米夫扶上中共领导人地位的王明自封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批评毛泽东在苏区红色根据地的正确路线,说什么“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
针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但是他的正确观点当时没人听,在党内被边缘化,所以后来发生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被迫长征。
经历了遵义会议和长征,到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我们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并开始受到广泛认同。所以到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非常感慨地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而今,我们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一百年了,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就更加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达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不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这次二十大报告,加了“时代化”三个字。其实,“中国化”内在地包含着“时代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回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
很多青年朋友读了马克思之后都关注一个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不仅要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还要取消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列宁甚至说:“只要仍然有交换,谈论什么社会主义就是可笑的。”但他们做这些论断的前提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展的状态下迈向社会主义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曾照搬过这样的观点和苏联的经验,脱离了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状态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度遭遇严重挫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国情,作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正是基于这样的国情提出“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又创造性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八以来,我们党又与时俱进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论断,这是对初级阶段理论的创新发展。根据新的实践要求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 “决定性作用”,这又是前进一大步。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给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等等,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蛋糕不断做大基础上,逐步地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所以我们看,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发展。正是有了这样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我们才有了今天。
事非经过不知难,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改革开放以来这中间充满了多少激烈的争论、思想的交锋和利益的博弈,我们才走到今天。这中间既需要理论勇气,更需要历史担当。苏联和东欧也曾尝试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进行改革,但都没能成功,这也正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制度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启示我们,要有守正创新的精神,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样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二十大报告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当作庄严的历史责任。什么叫庄严历史责任?这不是想不想、肯不肯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必须能的事情,否则,我们的事业就没法前进,我们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问题上,这次报告特别展开论述了“两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对党的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实际上我们的制度、道路与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直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在理论上一直没有明确概括过。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个结合,意义非常重大,体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马克思主义自19世纪问世以来,从欧洲走向了全球,从19世纪走进了21世纪。从当下看,诞生西欧的马克思主义,为何在其故乡成为边缘性的社会思潮,却在文化精神迥异、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中华大地深深扎根、繁荣兴盛呢?这样一个现象不能不提醒我们,马克思主义能否在异国他乡生存发展,成功实现民族化、本土化,绝不可忽略本民族实际和文化精神的维度。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思想文化,传入各民族必先图生存、再图发展。存活的关键在于能否契入各民族的传统之中,与民族文化相融通;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各民族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能在各种思潮的激荡竞争中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所接受呢?这种选择不是偶然的,很重要的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度契合性。正如艾思奇先生所言:“中国民族和它的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
比如,在未来社会的设想中,马克思主义主张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新社会,这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契合的。古代中国,儒家圣贤主张大同世界,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农民起义大都高举“等贵贱、均贫富”的旗帜,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变革方针,这些带有原始社会主义性质的主张深得古代农民阶级的拥护。
其实,在中国人还不知道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已在关注中国农民革命的前途命运。1850年初,马克思在《时评》一文中对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革命口号有过敏锐的观察,预言中国革命将会产生“中国社会主义”,将会建立“中华共和国”。您看,连名字都给我们起好了。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个对中国未来走向作出准确预判的思想家。
毛泽东也认为,历代农民革命斗争与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的性质“根本不相同。但有相同的一点,就是极端贫苦农民广大阶层梦想平等、自由,摆脱贫困,丰衣足食”,后来我们党“打土豪、分田地”、土改,都是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的。今天我们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就包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受到群众广泛认同,这其实是有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的。还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也都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我们要学习好运用好党的创新理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这一科学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就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就要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就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就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就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对这6条,我们要在学习贯彻中认真领会,从而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李宗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