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三期叠加”的新形势,面对黄河流域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新方向,河南林业职业学院作为河南唯一的林业类高职院校,抢抓机遇、立足特色、靠前谋划、发挥优势,积极探索以党建为引领、生态与思政相融合的育人路径和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三期叠加”的新形势,面对黄河流域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新方向,河南林业职业学院作为河南唯一的林业类高职院校,抢抓机遇、立足特色、靠前谋划、发挥优势,积极探索以党建为引领、生态与思政相融合的育人路径和人才培养模式。
1.林业职教实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林业高职教育不可缺位。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必须要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河南,人民对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河南、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对打赢蓝天保卫战、提升生态环境工作者的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信息、知识、文化的需求之强前所未有,做好林业及生态环境教育工作的机遇和舞台之大前所未有,林业及生态职业教育不可缺位。
1.2培育生态建设一线人才,林业高职教育大有可为。
环境生产力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基础。劳动者作为环境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在全国生态林业教育领域,河南林职院是办学最早、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高职院校。从1951年建校以来,学院毕业生人数达5万余人,如今河南省各县市区林业局的骨干大多是学院毕业生,基层环保林业技术骨干、监测、执法人员2万余人。被誉为河南林业的“黄埔军校”。目前,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环保产业发展、森林河南建设等都亟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支撑,据统计,每年需求相关从业人员在8万人以上。作为河南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林业一线人才的最大基地,学院积极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探索林业职业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点,深度融入环保产业行业,依托林业特种机器人、古树名木复壮、森林康养等三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园艺技术、环境工程技术、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等学科优势,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让森林河南的朋友圈更广,让生态河南的朋友圈更好。
1.3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林业高职教育要有所为。
全国生态环保大会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嘱托,明确了生态环保及林业系统的干部职工不仅要有过硬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出众的专业能力,还要心怀责任、敢于担当、作风优良,林职院在打造生态环保及林业一线铁军中应当有所作为。高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主动宣传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中国制度的故事讲明、把出彩中原的故事讲好、把黄河的故事讲的精彩,引导学生树牢对党的信仰,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作为河南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实现者、举旗人,林职院承担着培养林业人才、提供生态环保铁军后备力量的使命。学院全体师生立场坚定、敢于担当,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决贯彻上级部门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着力突出“身正为范”打造教师队伍。其次在打造林业、生态环保铁军中积极作为。要全面提高林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依托,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举措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2.利用协同理论,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为培育时代新人精准发力
近年来,学院大力改革思政教育,深入推进全面、全程、全员及生态协同育人,逐步形成了学校党委领导,由党办牵头,学工部门、思政教研室、团委、生态系、园林系密切协同的“大思政”、“厚生态”格局。“大思政”、“厚生态”格局能够有效解决学院内部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松散、教师生态文明教育能力不足、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迫切需要提升等突出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迎接新挑战,学院将以“双高”建设为契机,高标准谋划、高规格设计,高质量实施,做好“党建+思政+生态”这篇大文章,为生态文明建设育新人、探新路、树新风提供方向和指导
2.1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铺设全面育人新路径。
学院的思政+生态协同育人有两条路径:一是学院的内部相关机构、部门及校外合作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同向同行,共同对学生进行协同教育;二是学院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林业课教师、生态课教师、文化素质课教师、党团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以及合作企业政工人员之间分工协作、同向同行,共同对学生进行协同教育。
2.2强化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建引领思政”的协同育人基础。
为更好发挥学院的党建引领作用,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夯实协同育人基础。学院对系部党组织进行改革的同时构建了网格化、互动式的党员培训模式。2020年学院印发了《关于调整基层党组织的通知》,将现有的10个支部调整为6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更加利于党员管理和业务开展。在党员教育培训方面,主要依托党委、党办、总支、支部,通过内部和外部自媒体进行紧密衔接,在学习的同时积极融合实践,在坚持传统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开拓自媒体、互联网+、实地考察等培训方式,以支部为最终落脚点,实现各部门、各环节的多联互动,最终达到 “一依托、两阵地、三协同、四辅助、五传播”的立体化、网格式多维互动培训效果。
2.3积极搭建“思政融合生态”育人平台,培育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代新人。
学院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依托林苑党建网、林苑德育工作室、网络文明促进会等育人平台,采用“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教育”等形式,构建专门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网络系统,为学院各参与部门、合作企业、教育工作者、企业政工人员和学生架设思政协同育人的立交桥,形成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依据学院特色、找准专业优势,在协同育人的模式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大力推进科教融合,重视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连接课内课外,借助省级文明校园(标兵)创建,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打造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鼓励节水节电节粮行为,反对奢侈浪费,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校园新时尚,真正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进一步创新产学研+思政+生态的多位育人模式提供参照。
2.4依托“双高”建设,打造思政+生态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的思政理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政觉悟及水平;分期选派各类教师赴地方或省委党校进修,开阔其视野,增强其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开发相关课程的能力。例如:2018年暑期学院组织思政教师及党务工作者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2019年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中层干部及党务工作者到信阳的将军县—新县参观学习。学院还引导各类教师熟悉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及实习企业的具体情况,融入工匠精神、公民意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依托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加强教师生态文明培训,充分发挥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2020年、2022年暑期学院分别组织中层干部、骨干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奔赴洛阳栾川秋扒村、龙峪湾等学院的森林抗氧实验基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全面拓宽领导干部及教职员工的知识视野,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通过组织编写生态领域通识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投身绿色事业的责任情怀,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3、用“党建红”引领 “生态绿”推动生态文明实践再上新台阶
3.1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潜移默化地传播“大思政、厚生态”育人理念。
学院党委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支部发挥作用,引领业务工作高质量开展,建设了党建与业务融合工作室,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师生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制作了带有党建元素的物件。例如:有纯手工制作的党旗党徽钉子画、有独具洛阳文化特色的植物印染衫、有红心向党的3D打印模型等。学院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党员教育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教育等思政元素美化校园生态环境,精心打造了以百年党史、初心使命、七秩芳华、生态文明、党风廉政等五个版块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长廊,不仅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长廊文化,还使党史学习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学院发展历程、思政教育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融合,共同推进,成为学院党建创新工作的新窗口、宣传党建知识的新载体、教育党员干部的新阵地,营造了“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3.2广泛开展各类生态实践,使生态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院与孟津县小浪底镇上梭椤沟村合作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着力打造“森林乡村”“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到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杨厂村,对该村灾后重建、村庄绿化提升、村容村貌景观改造等进行技术指导,无人机飞防,打造“海棠依旧”特色民宿助力乡村振兴;为上蔡县丁赵村安装百余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学院成立4个灾后重建技术服务工作队,深入4个省辖市的林业生产一线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技术指导服务。
学院以“大思政、厚生态”的育人理念,发挥专业特色,整合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开展送知识下乡、送技术下乡,与林场、果农、乡村振兴的需求精准对接。例如:组建红色文艺演出团队到新安县仓头镇东岭村送文艺下乡;选派60多名专家、学者到林场、果园开展技术讲座,培训护林员、果农1000多人次,发放宣传页3000多册;开展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及各科研项目基层技术培训20余次,培训人员三千余人次,真正做到了常下乡、常在乡、多助力的生态实践,在推广生态科技、生态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实现生态文化的实践育人。
4.小结
本文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生态建设一线人才、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三方面,分析林业职教实践在生态文明教育和建设中不可缺位、大有可为、有所作为的原因,并以河南林业职业学院为例,依托“双高”建设的平台和资源,打造了思政+生态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为生态文明教育和建设储备了丰富人力资源,利用协同理论,铺设了党建引领思政、思政融合生态的三位一体育人新路径,为“大思政”“厚生态”育人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模式,擦亮的“党建红”本色,突出了“生态绿”特色,增强了“职业篮”成色。为其同类型职业院校广泛开展各类生态实践,使生态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供依据,为生态文明建设育新人、探新路、树新风提供参照和方向。(王新建 孙新智 韩洋雷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
5.参考文献
[1]李昕萌,and 吴懿卓.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理论观察.08(2022):41-45.
[2]张莉清.绿色经济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财富时代.08(2021):200-201.
[3]孙瑜.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探究.商业会计.16(2021):112-115.
[4]陈言.生态文明视阈下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经济师.08(2021):175-176.
[5]史根东.为美丽中国奠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涵义解读与素养分解.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Z2(2021):63-66.
[6]叶丽芬."新时代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以在榕高校为例.大学.26(2021):98-101.
[7]白双翎.新时代加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路径.智慧中国.06(2021):65-67.
[8]周建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2021.辽宁师范大学,MA thesis.
[9]吕建楠.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2021.沈阳师范大学,MA thesis.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 编号:2021-DJXM-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