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共建 > 正文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2-10-26 17:15:37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必须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全链条粮食减损,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不仅充分凸显了党中央长期以来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为新时期确保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全链条粮食减损,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一、深入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第一要素,直接决定着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我国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近些年来深入实施“臧粮于地”战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亿多亩,取得了历史性进展,逐步转向“建改并重、高效管用”的提质升级阶段。新时期必须要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战略。

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产能稳步提升。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提质升级,夯实农田高产稳产基础。通过制定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改造提升行动方案、健全建设与改造提升地方标准、强化高标准农田规划与立法保障等,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与实效。通过加强部门协调、要素协同、人才队伍建设等,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体制。聚焦养用结合,通过设立建后管护专项资金、明确管护主体职责、创新多元化建后管护模式等,创新高标准农田常态化与长效化管护机制。大力建设数字农田、生态农田,不断提升农田综合效益。

二、深入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多次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提高了7个百分点。新时期必须进一步落实“藏粮于技”战略,通过科技水平的提升来确保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攻关力度,重点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耕地保护利用和农作技术进步,推广中低产田改造的技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技术以及适应农地规模经营的种植技术、灌溉技术、耕作技术等,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促进粮食增产增效。加强中国种业自主创新,精准发掘、创制突破性绿色新种质,培育高产优质、环境友好、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优良作物品种。同步推进科技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市场体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带动粮食加工产业链、价值链、供给链和利润链的全面提升和综合完善。加快健全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市场化农技服务力量、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加大培训投入,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打好种业翻身仗

种业位于农业生产的源头,是关乎国家食物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是新发展格局下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种业振兴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打好种业翻身仗。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除种业发展的瓶颈卡点。瞄准尖端前沿科技,努力在关键领域寻求突破,尤其是干细胞育种技术、基因编辑工具、合成生物技术、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前瞻性核心技术。鼓励原始创新,给予资金、技术等要素长期稳定的支持。积极培育科研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为种业创新注入活力。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助推种业“4.0时代”的跨越式发展。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与管理条例,特别是带动企业发展生物育种的积极性,畅通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道路,将我国生物育种研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构种业创新体系,提升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明确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定位与分工,以企业资助、知识产权入股、校企联合培养等形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将成果评价标准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四、全链条开展节粮减损行动,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减少粮食损耗是新形势下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不仅注重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而且注重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但是目前我国的粮食损失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谷物的产后综合损失率达到15.85%。新时期必须多措并举,全链条开展节粮减损行动,以培育“无形”粮田,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在生产环节,要研发推广先进适宜技术,研发抗病虫害、抗倒伏、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作物种子;改良当前农业机收器械和设备,降低粮食机收损耗;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监测预警。在储备环节,要加大储粮技术研发,推广新型储粮设备和技术;探索实施社会化存粮,发展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降低“地趴粮”比例,减少粮食损耗。在运输环节,要强化物流设施建设,推动物流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深入推进粮食“四散化”运输,充分发挥电商平台的渠道优势,不断提高粮食运输效率。在加工环节,要改良加工工艺和技术,切实提高加工转化率;完善粮食加工分类标准,广泛宣传粮食适度加工产品的营养性,减少过度加工。在消费环节,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科学消费;加大《反食品浪费法》执法力度,坚决制止个人、餐厅、食品加工企业等主体的浪费行为。(郭小燕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研究员)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