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共建 > 正文

绘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心圆”

2022-04-21 23:19:57 来源:映象网

[摘要] 思政课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善用“思政小课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又要善用“社会大课堂”,立足生动实践讲好“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如何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看待思政课、办好思政课,是全体思政课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面对日新月异的人类未来时,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本身。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如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唯一的出路就是持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创新。具体来说,就是瞄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靶心,筑牢“核心圈”,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打造“协同圈”,推动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协同育人;扩大“辐射圈”,探索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大思政”教育格局。

一、筑牢“核心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打造一流思政“金课”。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探索推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思政课堂,使学生全面系统学习之、掌握之、践行之。思政课教师要拓宽教学渠道、挖掘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灵活运用专题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效融入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新鲜的时事案例,通过透彻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力量,变枯燥的政治理论宣讲为鲜活的思想政治引导,用接地气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积极的互动、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变沉闷的课堂为生动的课堂,打造学生真心爱听、收获满满的一流思政“金课”。

构建智慧思政课堂。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发展,根据“00后”大学生的需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架构,将新媒体、新技术有效运用到思政课堂,利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线上教学资源平台,建构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新常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开展手机签到、课前检测、主题讨论、角色互动等新型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信仰体系转化,打造智慧思政课堂。

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加强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以深化学术理论研究为重要方向,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凝练研究方向与特色,组织教学研究团队协同攻关,培育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二、打造“协同圈”,推动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协同育人强大合力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协同育人”为原则,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示范引领和桥梁纽带作用,研究制定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通识课、实践类课程教师结对共建合作交流机制,定期组织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教学沙龙、课程共建等活动,提升广大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理解,充分挖掘专业课、通识课、实践类课程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师课堂的实践运用,使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推动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双向贯通、相互促进,形成协同育人的联动效应。

开展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立足中原大地,依托丰富的中原红色文化,充分挖掘中原红色文化的思政课元素,发挥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课程群、教学中心示范带动作用,建设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平台,开发、整合全省中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群和项目,为全省高校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优质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切实增强育人效果。

锻造过硬思政铁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大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坚持跨区域、跨学段、跨学校、跨院系开展集体备课,落实好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练兵、大比武、大展示、大提升”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业务素质,打造过硬思政铁军。

三、扩大“辐射圈”,探索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大思政”教育格局

完善“大思政课”体制建设。各级党政部门要从全局性和整体性角度加强顶层设计,协调调动各方面社会资源,结合各地工作实际,研究制定相关制度文件,主动搭建多渠道交流平台,凝聚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强大合力,构建教师学生互动、家庭社会协同、课上课下同步、校内校外结合、网上网下融合浓厚育人氛围,形成系统化、立体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大思政课”格局;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大思政课”的组织领导,将“大思政课”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明确目标任务,分清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落实,切实推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13个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主动对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分类分区域开展专题培训;开展大中小思政课教师“手拉手”集体备课,建设跨学段跨学科的交流机制和集体研修备课机制,针对教材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跨课程、跨学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开展专题研修、集体备课、同上一堂课、示范教学展示等活动;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常态化大练兵、大比武、大展示活动,以赛代训,以赛促建,充分展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

有效链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思政课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善用“思政小课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又要善用“社会大课堂”,立足生动实践讲好“大思政课”。社会生活中蕴含着最鲜活的思政课素材,要紧密结合时代背景,讲好“中国抗疫”“中国冬奥”“中国航天”“中国发展”等中国故事,让现实生活成为思政课的丰富源泉,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关注现实,使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力量,让学生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激励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之中。(曲嘉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河南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结项课题)

(责任编辑:刘大彬)

相关资讯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