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此必须全面激发乡村在“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方面的活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此必须全面激发乡村在“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方面的活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第一、解决哪些“人”来干的问题。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石。加强乡村人才建设,不仅要盘活农村存量人力资本,实施就地取“才”,还要打通人才要素融入乡村振兴建设的渠道,实施多方聚才。
一是抓住基层组织这个关键。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要突出乡镇党委主导地位,狠抓党的组织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带动高质量乡村振兴。筑牢支部底子,要持续推进“严乡强村育新”计划,重点整治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注重选派一批思想上进、有想法、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和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注重把带动能力强、致富能力强、表现突出、有经济头脑的干部选进党组织,注重农村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有了领头羊、主心骨,基层党组织才会有活力、有动力。二是用好乡贤能人这股力量。乡村振兴的主力是各方人才。对一个乡镇来说,“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乡贤能人有很多,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不断流向城市,导致非农领域乡村教育、科技、医疗、文化、管理人才普遍流失。这就需要基层组织为“各类诸侯”搭建平台,营造人才生存环境,为他们量身定策,为我所用,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比如鄢岗镇在创新选聘“名誉村长”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建设乡贤理事会,倡导乡贤文化,厚植根亲文化,从而促进文化振兴,带动人才振兴,形成人文合力,效果非常明显,目前已有大批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倡树乡风文明,化解乡村矛盾,热心乡村公益,助力基层治理,有效带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三是突出新型农民这种职业。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根本目的是让农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乡村振兴只有靠农民来建设,这样文化才能得以传承,产业才能得以兴旺,乡村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因此,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大重要课题,这里我认为我们基层党组织应该做到三点:一要培育一批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生产经营型农民;二要培强一批本地“土专家”、外出务工或学习之后获得各种农业技能的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大学生等专业技能型农民;三要培优一批农技指导员、动植物防疫员、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手等社会服务型农民,激发农民创造力,提升农业生产力。
第二、解决“地”如何用的问题。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农村的根基、农民的命根。当前,乡村振兴最核心的任务是乡村建设,乡村建设必须尊重乡村规律和生态智慧。以往,一些乡村建设项目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在于本来不可分割的乡村整体人为地割裂开来。比如为发展农业而伤害农民,为乡村环境整治而影响或限制农业生产,为某种生产模式而破坏生态循环,甚至以生态建设名义,破坏生态文明。这就要求在乡村振兴中,精准把脉土地需求,精确开出土地秘方,精深激活土地要素,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一是生态为基、保护优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统筹推进“河长制”“路长制”,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传统村落、乡村风貌,传承农耕文化,夯实农村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二是规划引领、节约集约。在尊重乡村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多规融合”的要求,以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为基础,充分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各类各业用地布局,合理安排新增与存量用地供给结构和方向,宜居则居,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效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三是守住底线、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制度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发展各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引入现代生产要素,改造小农户,使其适应和容纳不同生产力水平。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把沉睡的“死资源”变成流动的“活资产”;积极推行“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理念,积极推进整组土地流转,引导农村土地相对集中连片流转,让土地整合到合作社或种养大户手中,破解一部分人“土地抛荒”、另一部分人“无地可种”的问题,助推土地集约化利用,争取效益最大化。四是因地制宜、产业作保。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以地定产,发展特色,坚定不移地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之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产业集群。推进农业与加工业、文化旅游业、康养服务业、信息化产业等深度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
第三、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资本是乡村振兴的“血液”。乡村振兴要靠公共财政加大投入,但财政“一条腿走路”不行,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也须同向发力。
一是财政支撑,资金共整。切实发挥地方政府的杠杆和引导作用,整合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共服务及乡村农业产业项目等财政投入资金,探索建立源头整合、简政放权、集中财力办大事的长效机制,形成乡村振兴项目资金集中安排、科学投放、重点扶持、高效使用的运行管理方式,有效解决涉农资金“碎片化”投入问题,充分发挥整合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二是金融服务,风险共担。对接金融部门,加快普惠金融服务点配套设施建设,缓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探索“金融机构+乡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农户”的服务模式,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及农业投保等相关方面难题,消除金融资本“不敢投”的顾虑,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分担农村金融风险。三是社会投入,利益共享。加快构建支持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全面加强政府服务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平台建设,为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提供项目信息、规划、土地、建设、运营等一揽子服务,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尽可能避免“想投资找不到地方,想引资找不到资本”的困境,提高社会资本投资效率,降低社会资本投资风险。引导社会资本要重点投向美丽乡村、乡村旅游业、乡村生活服务业、农业生产服务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循环产业等产业,实现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双赢”目标。
总之,通过有效解决“人”“地”“钱”的问题,全方位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奋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有效,更加公平,更加持续,更为安全的乡村振兴发展目标。
(商城县鄢岗镇党委书记 赵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