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打造高水平黄河流域经济安全走廊

2025-11-27 12:31:29 来源:映象网

[摘要] 黄河流域是中国的“能源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稀土、铌、钼等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国32%以上,在国家能源供应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黄河流域概况

黄河流域是中国的“能源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稀土、铌、钼等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国32%以上,在国家能源供应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是农产品主产区,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1/3左右;流域的经济发展呈“下游强上游弱”的格局,中下游的河南、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在黄河流域9省(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超过50%,而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生产总值在黄河流域9省(区)生产总值中仅占13.11%。

流域内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同时,黄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是连接东西部地区的重要文化纽带。流域内人口分布密集,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其水资源在流域内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流域的生态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大局。

二、黄河流域国家战略定位的再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黄河流域的战略定位不仅关乎流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对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以及区域经济格局优化具有深远影响。需从国家发展全局视角出发,重新审视黄河流域在生态安全、能源保障、经济发展、地理空间、文化传承等维度的战略价值,深刻认识其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从生态安全维度看,黄河流域作为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其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及水源涵养功能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尤其是上游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水塔”,对维系全国水资源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将生态保护红线贯穿流域发展全过程,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环境协同治理体系。从能源保障维度看,尽管流域能源资源丰富,但传统能源开发模式面临生态环境压力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双重约束,应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有序发展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构建安全、绿色、低碳的现代能源供给体系,强化对国家能源战略的持续支撑能力。从经济发展维度看,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粮食生产基地和工业基地,其经济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产业安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从地理空间维度看,黄河流域横贯我国东中西部,连接华北、西北和中原地区,形成了一条纵贯南北的经济战略通道,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中能够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关键作用。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过度依赖东部沿海单一经济带存在较大风险,而黄河经济走廊的建设可以构建多元化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分散经济风险,增强国家经济体系的韧性。从文化传承维度看,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河洛文化、仰韶文化、齐鲁文化等丰富的文化遗产,需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区,让黄河文化成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三、打造高水平黄河经济安全走廊的核心路径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内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黄河流域需抓住这一战略窗口期,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重新梳理经济发展的核心逻辑。一是要跳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的传统思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比如依托流域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有机农业等特色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要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的战略对接,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资源辐射,弥补自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的短板。三是应充分发挥黄河流域作为“能源流域”的独特优势,推动能源产业向清洁化、低碳化、高端化转型,打造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支撑。四是需强化流域内各省区的经济联系与产业协作,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健全跨区域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推动产业合理分工和要素优化配置,让黄河经济走廊从概念走向实践,形成具有强大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的经济共同体。

在打造高水平黄河经济走廊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上游地区应立足生态屏障功能,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筑牢黄河生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中游地区要依托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下游地区则需发挥平原地区的农业优势和区位交通优势,巩固粮食生产核心区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同时,要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灌溉模式,保障流域内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此外,还应积极推动流域内文化融合发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打造具有黄河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合作,增强黄河流域的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为经济走廊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推进黄河经济走廊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整合流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创新资源,在西安、郑州、济南等中心城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聚焦能源清洁利用、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保等关键领域,设立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建立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提升流域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支持西安、郑州、济南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其在科技创新、高端服务、先进制造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一轴两翼多极”的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太原、兰州、银川等区域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畅通流域经济循环。加快推进黄河流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干线铁路、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构建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跨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推进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为黄河经济走廊建设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四是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推动流域协同发展。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流域内各省(区)在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商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流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探索建立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调动各方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确保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 江书军 张永恒)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沿黄城市群产业联动发展的数字赋能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3YJA790105)》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