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引领下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升研究

2025-11-27 12:01:45 来源:映象网

[摘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复兴伟业。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出价值认知多元、实践意愿强烈、数字素养突出的鲜明特点,这既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也对教育的内容创新、方式优化提出了新挑战。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复兴伟业。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出价值认知多元、实践意愿强烈、数字素养突出的鲜明特点,这既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也对教育的内容创新、方式优化提出了新挑战。“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和人才培养战略基地,必须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世情国情变化和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时俱进探索认同提升路径。

(一)理论铸魂:将全会精神融入核心教育内容体系

理论认同是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需将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内容精准化、讲解通俗化”。一是打造核心课程模块。全会从十个方面深刻总结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教学中可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专题,用“黄河流域跨区域协同治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赋能”“党建引领的‘最后一公里’实践”等生动案例,阐释党的领导如何贯穿国家治理各领域,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知。全会表明“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这些成就与优势正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鲜活素材,为大学生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提供了实证依据。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融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中国五年规划的实践密码”“百年奋斗的根本保证”等相关专题,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路走来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认同;开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青年担当”等相关专题,结合“十四五”时期的经济成就、科技突破等案例,讲解“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等核心概念,让理论贴近现实。二是创新理论阐释方式。邀请党政干部、行业专家进校园,以“政策+故事”的形式解读全会精神,如通过“航天强国建设中的青年工程师故事”阐释“科技自立自强”,用“乡村振兴中的大学生村官案例”诠释“共同富裕”,增强理论的感染力。三是区分层次精准引导。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特点设计内容,低年级侧重“价值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高年级侧重“实践对接”,引导将专业所长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等全会部署相结合。

(二)实践扎根:以时代任务为载体搭建认同转化平台

实践是认同的检验标准与巩固手段,要紧扣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为大学生搭建“可参与、能成长”的实践平台,推动认同从“认知”向“行动”转化。一是对接国家战略开展实践。组织大学生参与“三下乡”“返家乡”等活动,围绕“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全会重点任务,开展支教帮扶、电商助农、基层治理调研等实践,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直观感受全会精神,感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践价值。二是立足专业领域践行使命。结合全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在理工科高校设立“核心技术攻关”实践项目,鼓励大学生参与实验室研发;在文科高校开展“文化传承创新”实践,组织大学生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助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三是构建“实践——反馈——提升”闭环。建立实践成果分享机制,让大学生通过报告会、短视频等形式分享实践感悟,同时将实践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形成“实践越多、认同越深”的良性循环。

(三)文化浸润:以校园文化为纽带厚植价值认同土壤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要围绕全会精神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契合新时代大学生“追求个性、注重体验”的特点,实现“文化育人、润物无声”。一是用“青言青语”讲好中国发展故事。依托“青年讲师团”、“青马班”等,讲好国家“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将高校发展与国家发展大势结合起来,梳理学校“十四五”期间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攻关、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标志性成果,如将“技术研发团队助力应急救援”“乡村振兴帮扶成果”等案例与全会“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要求对接;围绕全会部署的“十五五”时期战略任务,结合学校发展规划,解读“青年专业与学校发展、国家需求的结合点”。创新宣讲形式,在“宿舍微宣讲”“课堂小分享”基础上,增设“全会精神与校史对话”沙龙、“我的十五五畅想”主题分享会,让宣讲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校情温度。二是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活动。结合全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创新开展“红色剧本杀”“革命先辈书信诵读”等年轻化、沉浸式活动,让红色文化从“静态展览”变为“动态体验”,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三是创新文化氛围。紧扣“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展”等活动,宣传大学生中的创新典型,弘扬“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奋斗精神。三是构建清朗网络文化空间。针对大学生“数字原生”特点,打造校园官方新媒体矩阵,用vlog、动漫、直播等形式解读全会精神,同时开展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潮,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线上传播者。

(四)数字赋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优化认同教育生态

数字技术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工具,要依托全会提出的“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契机,用技术赋能认同教育,提升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是构建智慧教育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关注热点,精准推送与全会精神相关的学习资源,如针对关注科技的学生推送“新质生产力”相关内容,针对关注民生的学生推送“民生建设”“民生保障”相关政策,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教育。二是开发沉浸式教育产品。运用VR/AR技术打造“红色场景再现”“现代化建设成果虚拟展”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大学生“走进”历史现场、“亲历”发展成就,增强情感共鸣。三是建立线上互动机制。通过校园论坛、弹幕课堂等形式,鼓励大学生围绕全会精神发表观点,教师及时回应疑问、纠正偏差,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师生双向互动的教育生态,让主流意识形态在交流中深入人心。

作者:章冠博,郑州轻工业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法学博士。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2022CKS054)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