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判断阐述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相对独立和封闭转向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现状和整体发展趋势,即经济的全球化。
《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最伟大的纲领性文献发表距今已经170多年了,但其思想并没有因岁月更迭而褪色,其蕴含的跨越时空的价值却历久弥新,显示了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其中所蕴含的全球化思想在当下对我国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判断阐述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由相对独立和封闭转向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现状和整体发展趋势,即经济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在《共产党宣言》发表时的欧洲乃至美洲已是初显态势。十九世纪蓬勃兴起的工业革命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而引发了经济上的全球化。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引发了资产阶级对海外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消费市场的庞大需求,“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以获取生产上的各种原料、廉价劳动力和销售市场以赚取全球利润。于是,资产阶级的生产、交换和消费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增强,世界市场蓬勃发展起来,生产全球化、交换全球化、消费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和加强。
《共产党宣言》指出,“机器大生产的工业革命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不是个人力量,而是社会力量。新的工业与文明民族生命攸关,这些工业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应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应世界各地。”价格低廉的商品“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就是经典作家对全球化的经典论述。
二、《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思想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启示
当今世界的发展不但没有否定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而恰恰印证了他们所讲的内容。今天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就在那里,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各国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一体化的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一)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坚持对外开放
《共产党宣言》指出,人类社会最终将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现在,世界各国的联系空前紧密,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充分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作的科学预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开放与合作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是人心所向。因此,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为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二)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当前世界经济领域面临三大突出矛盾: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三是全球发展失衡。这些矛盾导致了经济全球化面临风险挑战增多,包括全球开放度较低,霸权主义国家毫无理性地大打“贸易战”、“关税战”,推动“脱钩断链”,“逆全球化”甚嚣尘上,世界开放指数不断下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受到严峻挑战,南北经济社会发展鸿沟进一步扩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重大挑战,我们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就是顺应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要求,解决好资源全球配置造成的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失衡问题。要坚决反对逆全球化、泛安全化,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坚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破解阻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第一,面对反全球化行为,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掌握斗争主动权。7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强调,“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得‘软骨病’、患‘恐惧症’是无济于事的”,“唯有主动迎战、坚决斗争才有生路出路,才能赢得尊严、求得发展,逃避退缩、妥协退让只会招致失败和屈辱,只能是死路一条”,“面对围堵、遏制、打压,我们应理直气壮地进行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对抗反全球化行为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经济全球化霸权国家倒行逆施的今天,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把握斗争主动权,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有效应对各种可预料和不可预料的挑战,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第二,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围绕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一系列部署,强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入推动双向投资体制机制改革,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加快推进贸易创新协调发展,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加快发展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为全球投资、贸易提供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第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勇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目前,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功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立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去年以来,中国与埃及、东帝汶、秘鲁等多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巴西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大家庭成员。新开发银行行长罗塞芙表示,“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倡议像‘一带一路’这样,能够把150多个国家凝聚在一起。”面对反全球化行为,要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
第四,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时指出:“多边主义是解决世界面临困难挑战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大国,要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强大动力。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实际行动推动互利共赢。在区域合作方面,积极推动构建开放融通的亚太合作新格局。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方面,持续贡献建设性方案。在多边合作机制中,持续发挥建设性引领作用。“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国的发展根植于世界,也必将造福全人类。(作者:刘军汉,中共河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