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前行,驶向未来

2025-10-16 09:42:15 来源:映象网

[摘要]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安全不再是附加项,而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生命线。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安全不再是附加项,而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生命线。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正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它通过车路协同感知与云端实时决策,显著降低事故率并优化通行效率,为实现“交通零死亡”的愿景提供了技术可能。

然而,当车辆代码从几百万行骤增至上亿行,当每千行代码中出现4-6个安全缺陷时,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挑战也变得空前复杂。

一、智能网联汽车的双面性:效率提升与安全挑战并存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正在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它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车与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的新一代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有两条技术路径:一是单车智能,车辆通过自身搭载的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智能技术及设备来完成行驶工作;二是车路协同,即智能车与车联网的结合。

车路协同是我国特别倡导的技术路径,其价值在于通过网络使驾驶员或车了解盲区的路况,从而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云端还可根据实时路况接管多辆汽车,让车辆在行驶中遇到的突发状况更可控。

在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体系中,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座舱技术是体现智能网联技术实力的两个制高点。其中,自动驾驶技术整体受制于汽车的感知能力,感知技术是核心中的核心,也是发展瓶颈。

二、科技资源科普化:智能网联汽车如何做到“耳聪目明”

智能网联汽车之所以能够实现智能驾驶,离不开多种感知技术的支持。就像人类需要眼睛和耳朵来感知环境一样,智能网联汽车依靠多传感器信息技术来感知周围环境。

无论是复杂的路况,还是前方车辆的信息,都能够在系统支持下,被传感器所感知到,并对观测到的信息进行自动分析、综合以及合理支配和使用。在多传感器下,周围的复杂环境变成了一条条数据,能够被网络捕获。

基于汽车车载计算平台强大算力下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以及响应的智能驾驶算法,不同传感器和传感器种类的输入内容能够组合在一起准确地感知周围的环境。

相对于独立系统,这样的融合安排不仅能够互为补充作出更优的决策,还能在某一种传感器出现故障的环境条件下,额外提供一定的冗余度。

车联网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是以行驶中的车辆为信息感知对象,借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与车、人、路、服务平台之间的网络连接。它能够对车辆的动态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为车辆的运行提供各种功能的服务。

三、现实挑战:智能网联汽车面临的安全威胁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提高,安全挑战也日益严峻。专家们识别出四类主要威胁:远程操控风险、通信与OTA升级漏洞、供应链攻击隐患以及数据隐私保护挑战。

智能网联汽车连接车企云端服务器上传行驶状态,远程接受指令进行软件更新,这给黑客通过云端攻击车辆操作系统提供可乘之机。此外,智能网联汽车配备的摄像头、雷达、测速仪等传感器将持续采集车内外人员、位置、环境等数据,并不断汇聚到云端服务器上,一旦泄露将会给人员甚至是国家安全带来重大风险。

当软件开始定义汽车后,车载系统安全隐患问题将不断加剧。传统汽车代码只有几百万行,而智能网联汽车的代码可能超过上亿行,按照每千行代码中有4-6个安全缺陷的行业标准计算,潜在漏洞数量惊人。

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风险根源复杂,需要区分“交通安全”(客观环境风险)与“网络安全”(主观攻击风险)。用户往往更关注车辆整体安全性而非单一网络攻击事件,但行业需要同时应对这两类挑战。

四、破解之道: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双轮驱动

面对安全挑战,产业界正在形成多维度解决方案体系。在技术层面,专家提出了 “预测-承受-恢复-适应”的四维弹性安全框架。一些实验室研发的异构差分基线测试法,通过同功能设备对比构建量化基线,实现了安全缺陷的可测量、可对比。

同时,车云协同入侵检测系统的部署,为车辆建立了实时防护网络。

“白盒安全测试” 是另一种创新解决方案。在智能汽车安全测试中引入“白盒安全测试”,也就是在控制系统软件中预置若干漏洞,测试网络防护系统能否阻断漏洞利用路径。这种方法类似于传统汽车行业采用的破坏性测试方式,测试其在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能,真正做到“真金不怕火炼”。

在管理层面,需要建立覆盖“设计-开发-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整车企业应成立跨部门的安全委员会,整合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标准要求,制定覆盖“芯片-软件-整车-云端”的安全战略。

还应部署车辆安全运营中心,通过实时监测车载网络流量、云平台日志,实现对攻击行为的早期预警。

五、协同创新:构建安全可靠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

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保障需要多方协同努力。首先是推动智能汽车安全协同创新。围绕国家急需和行业产业需求,突破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体制约束,打破高等学校内部之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

形成有效衔接、责权利相统一的产学研协同体,建立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发展的“创新特区”,建立自由探索与集约化攻关相结合的“大科研”模式。

其次是推动金融保险业的快速跟进。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相继出台,网络安全保险试点也首次写入三年发展规划,网络安全保险成为热点。但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软硬件的安全性能无法做到量化设计与验证度量,包括附加的安全设施本身是否安全也需要进一步明确。

政策法规的完善也至关重要。要加速完善智能网联车辆的责任认定和数据隐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还要加强对AI的监管和治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引发了新一轮AI革命,需要在治理机制、治理手段、治理规则方面系统施策,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六、未来展望:安全与创新并重的智能出行时代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标准的持续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正朝着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向发展。网络弹性测评技术、端到端AI测试基准等创新方法的出现,为技术突围提供了新的路径。

到2025年,L3级自动驾驶应该能走上高速和城市快速路,从技术能力上具备这样的条件,需要国家法规、立法能加快进展。全国统一的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运营准入及监管规则的制定将推进产业智能化快速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正加速形成多个万亿级产业,通过拉动交通基础设施及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以及生态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到明后年,L3应该能走上高速和城市快速路,从技术能力上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希望国家法规、立法能加快进展。

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将不仅在安全性能上不断提升,更在出行体验上实现质的飞跃。在车联网的时代,堵车或将不复存在,智能化的车辆将带你行走在更加通畅的大道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着你的行车安全。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将安全功能转化为产品卖点,建立商业价值闭环,可以实现安全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智能网联汽车将为我们创造更安全、更高效、更舒适的未来出行体验,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新的动能。通过技术突破、管理创新和产业协同,我们完全有能力破解安全困局,让智能网联汽车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美好技术。(作者:陆 丽 王綮)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