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对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期存在的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形式单一、育人合力不足、评价体系不科学等痛点,一项名为“三维融创、四堂联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通过重塑教学主体、贯通教学过程、整合教学资源,将理论主课堂、校内实践小课堂、社会实践大课堂与网络云课堂深度融合,成功破解了思政课“知信行”转化的难题,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动范本。
[核心提示] 面对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期存在的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形式单一、育人合力不足、评价体系不科学等痛点,一项名为“三维融创、四堂联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通过重塑教学主体、贯通教学过程、整合教学资源,将理论主课堂、校内实践小课堂、社会实践大课堂与网络云课堂深度融合,成功破解了思政课“知信行”转化的难题,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动范本。
(一)时代呼唤:思政课为何必须“动起来”?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要求,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对于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而言,如何让思政课不仅“听起来有料”,更能“做起来有用”,成为一项紧迫的时代课题。
传统思政课教学多局限于教室,偏重理论灌输,容易与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产生脱节。报告指出,旧有模式存在四大瓶颈:学生主体性缺失,教学模式“生硬化”“单向化”;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参差不齐,育人合力不足;特色实践平台匮乏,资源整合度低;教学评价“重知轻行”,缺乏科学精准的体系。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索并构建一套符合高职教育规律、能激发师生内生动力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是加强思政课程自身创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更是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破局之道:“三维融创”与“四堂联动”的内涵与创新
“三维融创、四堂联动”模式并非简单的教学形式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改革。其核心在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多维融合与课堂联动,实现思政教育从“平面化”向“立体化”的转变。
1. “三维融创”:构建全方位、全链条、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所谓“三维”,即从三个维度对实践教学进行顶层设计:
主体“全覆盖”:打破过去少数学生参与实践的局限,将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在校生。同时,构建“大师资”队伍,既发挥思政课专职教师的“主力军”作用,也吸纳辅导员、行业专家等作为“协同军”,形成全员育人格局。实践基地则充分利用校内特色场馆(如校史馆、高铁实训室)和校外红色资源(如二七纪念塔),打造“铁路特色+中原文化”的实践体系。
过程“全链条”:根据学生成长规律,设计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链条。大一侧重“学”,夯实理论根基;大二侧重“做”与“研”,通过社会调研、思政展演等方式深入社会;大三侧重“创”,结合创新创业大赛、红色之旅等,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升华。这种闭环管理确保了实践教学不断线、有深度。
内容“高质量”: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一方面,紧密结合时代要求与学生生活,开展如“二十大精神宣讲”、“走进乡村看振兴”等鲜活活动;另一方面,发挥网络优势,打造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融媒体育人矩阵,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爱听爱上的“网红课”。
2. “四堂联动”:打通思政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四堂联动”是“三维融创”理念的具体实施路径,旨在打破课堂边界,实现育人时空的无缝衔接。
理论主课堂:讲“活”理论,筑牢思想根基。 这里是系统的理论武装阵地。通过角色扮演(如模拟扶贫干部)、情景体验(如模拟驾驶复兴号)、主题辩论等创新方法,将抽象理论转化为情感体验,激活课堂氛围,让真理“入耳入心”。
校内实践小课堂:做“火”活动,营造育人氛围。 作为第二课堂,它让思政教育融入校园生活。通过举办“传承红色基因”演讲比赛、创作思政主题微电影、开展“绿色校园”环保实践等品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陶冶情操,实现文化育人、活动育人。
社会实践大课堂:点“亮”资源,深化国情认知。 这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乡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真正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
网络云课堂:“云”上延展,打破时空限制。 借助VR/AR技术、社交媒体、在线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实践课堂。学生可以“云参观”革命纪念馆,参与“线上志愿服务”,在虚拟仿真项目中协作学习,实现了实践教学的广覆盖和深互动。
(三)实践成效:从“要我学”到“我要实践”的生动转变
该模式的实施,带来了思政课教学面貌的深刻变化。
最显著的成效是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回归。报告描述,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讲思政课、思政展演等项目,学生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大罢工》、《粮票的故事》等节目,拍摄《红色风暴》、《攀登》等微电影,在主动“说”和“演”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实践”到“我要实践”的根本性转变。
其次,教学针对性和职业契合度大幅提升。模式牢牢把握“融通职业要求”这条主线,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计实践项目。例如,带领商学院学生赴对口帮扶县开展电商助农,组织护理学院学生走进乡村医馆进行健康宣讲。这种与专业紧密对接的“精准思政”,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思政素养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得以自然滋养。
此外,协同育人机制得以巩固,评价体系更趋科学。“三维融创”促进了校内各部门、校社政企的深度合作。同时,评价体系不再唯分数论,而是结合线上学习数据、线下实践表现、成果汇报等多维度指标,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性、过程性评价,推动了教学相长。
(四)启示与展望: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供高职方案
“三维融创、四堂联动”模式的探索成功,为全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其一,它证明高职思政课必须紧扣“职业性”和“实践性”两大特质,这是其生命力的源泉。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思政课不能是“空中楼阁”,而必须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未来职业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该模式通过“融通职业要求”这条主线,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道德等要素无缝嵌入专业实践、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体会到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压舱石”和“助推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融入,远比生硬的说教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从“外在要求”到“内在需求”的转化。
其二,该模式为“大思政课”理念提供了可复制、可操作的运行机制支撑。 “大思政课”强调要善用社会资源,打破课堂边界,但如何有效“善用”与“打破”一直是各高校面临的实践难题。“三维融创”从顶层设计上解决了资源整合与过程管理的问题,“四堂联动”则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和路径。它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行业资源、社会资源转化为系统的教学项目,如何将线上的“云”活动与线下的“行走”体验有机结合,如何让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等形成育人合力。这套系统化的操作方案,使得“大思政课”建设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扎实行动,为其他院校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板间”。
展望未来,这一模式的深化与推广仍面临广阔空间与新的挑战。随着国家对新质生产力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也需与时俱进。
下一步,模式的深化可着眼于“数字化转型”与“评价体系精细化”。 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开发更智能、更个性化的虚拟实践场景和资源库,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精准分析、对实践效果的智能评估,打造“智慧实践”新形态。另一方面,需进一步细化“三维四堂”中各环节的考核标准,建立更科学、更全面的学生思政素养成长档案,将实践育人成效的评价从“软指标”变为“硬杠杠”,形成更加有力的激励与反馈机制。
在推广层面, 该模式源于高职院校的土壤,但其“以学生为中心、多维融合、课堂联动”的内核,对应用型本科乃至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政课改革都具有启发意义。未来,可通过建立跨校联盟、共享实践基地、共研教学标准等方式,推动成果在更广范围内转化应用,形成百花齐放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生态。
结语
“三维融创、四堂联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次成功的“破壁”之旅。它破除了理论与实践的壁垒,打通了校内与校外的隔阂,融合了线上与线下的优势,最终目标是打破学生心中对传统思政课的“心墙”。当思政课变得“有知有味”、可感可触,当学生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思考理论、在生动的实践中坚定信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便真正落到了实处。这不仅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胜利,更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坚实一步。
研究项目:202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于实践项目:交通强国视域下高职思政课“一主线,三融合,四驱动”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24SJGLX1033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25年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项目:铁院文化品牌塑造与传播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5XYWH015
作者简介:陈冬丽(1979年7月-),女,河南渑池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