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高校理论宣讲“三走”导向机制的构建路径研究

2025-10-21 10:48:13 来源:映象网

[摘要] 高校理论宣讲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重要载体。

高校理论宣讲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重要载体。当前,内容抽象、语言生硬、形式单一等问题制约着宣讲的实效性。为破解传播困境,本文提出“走实、走心、走深”的“三走”导向机制,构建内容、情感与认知融合的宣讲体系。“走实”强调理论贴近实际、语言生动、形式多元,回应师生关注;“走心”注重精准画像与情感共鸣,增强亲和力与感染力;“走深”突出理论讲透与实践转化,引导学生实现认知内化与行为践行。该机制有助于提升高校理论宣讲的吸引力、针对性与转化力,为构建高校理论宣讲长效机制提供思路参考。

一、理论宣讲要走实

理论宣讲就是在师生中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从而让师生理解和认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师生思想武装的“精神养分”,转化成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的科学指引。

1.走实需要内容实。党的创新理论既属于逻辑严谨、思想深厚的理论体系,又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宣讲老师需要把握理论的高度,又要有实践的深度,既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也要讲明白党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的新举措,既要讲清楚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宏伟目标和美好愿景,也要讲明白与老百姓诉求密切相关的微观指标实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宣讲案例选择要紧扣师生关切,聚焦民生痛点,回应发展难点,用理论解答现实困惑,实现大道理与小道理的融合,实现理论的抽象性与问题具体性相结合。

2.走实需要语言实。党的创新理论在语言表达上属于政治术语,承载着特定的政治内涵和价值导向,需要体现中央权威表述,不能出现“语义漂移”而形成主观偏差。在宣讲过程中,宣讲教师要把握语言的尺度,不能为了显示高深而过多使用晦涩术语,让师生产生逆反心理,又要避免主动迎合,使理论宣讲庸俗化。宣讲老师需要了解自己宣讲对象,用师生能够接受的专业术语、常用语言、语言风格准确呈现出来,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能够进行情感交流,进而进行价值引领,促进政治认同,实现政治术语与日常表达话语的有机融合。

3.走实需要形式实。理论宣讲可以突破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单向模式,打破“一人、一桌、一话筒”宣讲逻辑,采取圆桌式、对话式等“多元互动”形式,在问答之中调动师生的参与度;可以突破时空物理边界,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线下宣讲发挥主功能,在固定时间地点、围绕共同主题展开宣讲,把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惑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讲清楚;线上宣讲发挥辅助补充功能,通过固定网站定期发布一个个小视频,或通过QQ、微信等形成共同话题组,随时开展话题讨论,保持学习不间断,化“大宣讲”为“小宣讲”化理论宣讲于平时,理论宣讲在“随风潜入夜”的场景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理论宣讲要走心

理论宣讲是一门艺术,是宣讲者和受众情感交流、理论共鸣的创造性活动。理论被听众所接受,理论宣讲需要有温度、有厚度,有激情,能够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

1.走心需要精准把握受众。宣讲老师要充分了解师生的理论需求和理论基础,更需要个性化了解师生的专业背景、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宣讲者可以通过问卷星、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问题调研,了解师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困惑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以便于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解疑释惑。可以根据听众的专业背景设置教学案例,或者根据师生设置分众化话题,做到理论精准滴灌,提高理论供给与需求的契合度,避免搞忽视对象差异的“一刀切”或者“大杂烩”。并根据受众效果及时调整宣讲案例和语言表达风格,力求精益求精。

2.走心需要理论落地生根。党的创新理论是时代的精华,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升华,既有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也有民生发展的微观细节。理论宣讲需要打破理论表达的固有逻辑,将“大道理”的基本面、逻辑全貌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讲好“小日子”和身边故事来映衬“大道理”,把政治理论化成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让理论打动人心,直击心房,用生活的点滴变化印证理论的伟力魅力。

3.走心需要激活受众情感。情感相通才能转为行动,激活受众情感就是要站在宣讲对象的立场,理解其理论期待、心理诉求,用情搭建双方的桥梁。在宣讲过程中,宣讲老师要对受众对象有预知预判,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抽象概念,将宣讲内容转化为生活经验的通俗表达;善用“你”思维,替代“我”视角,避免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取代受众感受,让受众产生道德绑架、理论强迫的感觉;与宣讲对象同呼吸、共命运,寻找情感共鸣点,用共同经历唤醒听众的记忆,避免过度煽情而弱化宣讲内容,始终让宣讲对象感受到“内容与我有关、被理解、被重视”,让理论从“入耳”变为“入脑、入心”。

三、理论宣讲要走深

理论宣讲目的是让广大师生理解和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1.讲深的前提是讲准理论。宣讲好党的理论,原文原著是依据,是标尺。“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宣讲者要全面系统学习理论,深入认识理论产生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深刻掌握理论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科学方法,确保所讲内容与党中央决策部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全一致、高度契合,决不能因为一知半解而片面解读党的理论,决不能用自己的主观认为来误导师生,影响理论的权威性和系统性。

2.讲深的关键是讲透理论。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讲透理论是什么,让师生了解理论的完整内容,引导师生明白理论背后的哲理;讲透理论为什么,让师生了解理论出台的背景,引导师生明白理论背后的真理;讲透理论怎么做,让师生了解理论的指导意义,引导师生实践理论背后的真知。理论宣讲就是引导师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让师生快速掌握党的理论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3.讲深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理论宣讲不是简单地学术讲座,更不是探讨书斋里的学问,解读理论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师生观察现实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当前社会热点、回应民生共同话题,让师生感受到理论的力量,引导师生将国家宏大理论与日常民生结合起来,将国家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架起思想与行动之间的桥梁,实现理论武装,从而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师生心里生根、开花。

“三走”导向机制为高校理论宣讲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支撑,有助于推动宣讲工作从碎片化实践走向制度化运行、体系化建设。未来,高校应将“走实、走心、走深”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构建协同推进、评价可行、资源联动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理论传播的思想深度、情感温度与实践力度,真正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群体中入脑入心。

(作者:易善武,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文是郑州轻工业大学2024-2026年度宣传思想文化研究课题“党的理论宣讲‘三走四力’导向机制研究”(2024XCSX03)成果之一;郑州轻工业大学2023年度党建创新项目:“党的理论宣讲‘三走四力’机制研究”(2023DJXM001)成果之一;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党的理论宣讲‘三走四力’机制研究”(2023-DJXM-58)成果之一)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