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太极拳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基于“三交”与“四个与共”的路径探析

2025-10-17 17:17:51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太极拳学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高质量发展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意义。

摘要: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太极拳学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高质量发展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意义。本文系统探讨太极拳学科在三大体系建设、新文科理念、教育家精神以及新质生产力赋能背景下的发展路径,并基于三交(交往、交流、交融)与四个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理念,深入分析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机制。研究指出,太极拳学科凭借文化传承、教育推广、社会互动与国际传播等多维度实践,为各民族构建了共同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进而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与普及。该研究不仅为太极拳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太极拳学科;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文化传承;教育推广

一、新时代太极拳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下,太极拳学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4年,河南理工大学被河南省教育厅确立为太极拳重点学科,这也是全国范围内首个以太极拳为主题的省级学科。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太极拳作为一项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在全民健身和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学科建设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在三大体系(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全面护航下,太极拳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获得了显著推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三大体系护航太极拳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1.学科体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科基础

太极拳学科体系的构建,以系统整合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技术体系及教育价值为核心,旨在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学科架构。该体系不仅注重理论的自洽性与科学性,更强调其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认同方面的独特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2.学术体系:强化太极拳研究的主体性

强化学术主体性要求深入挖掘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技理体系与文化价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范式。同时,倡导跨学科的研究视野,积极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综合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提升学科的整体学术影响力。

3.话语体系:构建太极拳的中国话语表达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旨在精准传达太极拳的文化精髓,形成一套兼具民族特色与全球视野的核心概念、术语及命题表达方式。这对于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展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是太极拳学科走向世界的关键一环。

(二)新文科建设助推学科创新发展

新文科建设为太极拳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其一,优化课程与评价体系,既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借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二,强化学科融合与交叉,推动太极拳与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深度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新形态,其三,推进学科的中国化、融合化与国际化,扎根传统文化,吸收现代科学成果,拓展国际学术合作与文化传播,全面提升学科的专业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1.优化课程与评价体系:传承与创新太极拳文化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在于通过优化课程与评价体系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对太极拳学科而言,需在课程设计中平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应通过开设太极拳历史、哲学、技法等基础课程,确保学生系统掌握其核心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需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理念与创新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2.融合性与交叉性:丰富学科内容与培养跨领域能力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这为太极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太极拳学科可与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进行深度交叉,形成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模式。例如,与教育学结合,可探索太极拳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与心理学结合,能深入研究太极拳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与体育学结合,有助于优化太极拳的训练方法与竞赛体系。

3.中国化、融合化与国际化:彰显学科发展专业性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的中国化、融合化与国际化发展,为太极拳学科的专业性提升指明了方向。首先,学科建设须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其次,通过与其他现代学科的融合,太极拳学科可吸收前沿科学理论与方法,增强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最后,国际化视野的引入能推动太极拳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与传播,通过国际学术合作与文化互鉴,显著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三)教育家精神赋能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家精神为太极拳学科建设提供精神引领和人才支撑。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将传承弘扬太极拳文化视为己任。同时,应具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与资源。此外,注重以实践锤炼提升职业素养,通过组织比赛、文化交流与社区推广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与实践能力。

1.强化教师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

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直接决定了学科发展的方向与质量。在太极拳学科建设中,教师应树立坚定的教育理想,将传承与弘扬太极拳文化视为自身使命,并深刻理解其在促进文化传承、身心健康、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重要时代价值。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秉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学生敬仰的道德与专业楷模。

2.注重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的实践

教育家精神倡导教师应具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以及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师需灵活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创新性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例如,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线上课程、虚拟现实(VR)体验等,为学生创设沉浸式学习环境,提升教学效果。

3.以实践锤炼为落脚点,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注重实践锤炼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体现,亦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关键途径。鉴于太极拳学科较强的实践性,教师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紧密结合,通过积极组织太极拳比赛、文化交流活动、社区推广等多元化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同时,教师自身也需持续参与实践,不断提升太极拳技艺水平,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四)新质生产力推动教育现代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为太极拳学科建设提供新方法与新路径。教学理念上,立足以人为本、终身教育、创新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内容上,融合传统太极拳文化与现代科技前沿,如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技术,丰富教学形式与体验。教学组织形式上,借助数字化平台与智能工具,实现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教学评价上,建立兼顾学术创新与技能应用的综合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情感素养、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1.变革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终身教育与创新教育

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教育模式变革。太极拳学科的教学理念革新应聚焦以人为本、终身教育与创新教育三大核心。首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统筹育人与育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力培养其感知幸福的能力、道德伦理观念及社会责任感。

2.深化教学内容:融入科技前沿与培养复合型人才

新质生产力深刻推动了教育内容的变革。太极拳学科的教学内容深化,不仅限于系统传授传统技法、理论与文化,还需有机融入现代科技前沿成果,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等技术。借助这些技术,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辅助其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与文化内涵。

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

新质生产力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太极拳学科中,教学组织形式应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一方面,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工具,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学组织形式应注重个性化,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兼顾拔尖创新人才与技能应用人才

新质生产力要求教学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全面性与个性化。太极拳学科的教学评价应兼顾拔尖创新人才与技能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评价标准的差异性。评价内容不仅需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知识体系掌握程度,还应涵盖其情感素养、创新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素养。

二、太极拳学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双向互动逻辑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瑰宝,不仅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实践载体。太极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凭借其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为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贡献了丰富路径,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提升与高质量发展

(一)太极拳学科建设丰富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

1.生命整体优化观: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太极拳的哲学根基源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生命整体优化观不仅是其修炼的核心理念,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文化哲学基础。

2.竞技性与专业化:凝聚中华民族的荣誉感

太极拳作为一种竞技体育项目,其竞技性与专业化的发展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关键平台。通过参与国际赛事与交流活动,太极拳选手不仅展现了个人技艺,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从而有效增强了民族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3.娱乐性与观赏性:展现民族气质与归属感

太极拳兼具娱乐性与观赏性,使其成为深受各民族喜爱的文化活动。其优雅的动作、独特的节奏与韵律,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能通过表演生动展现中华民族的气质与精神风貌,进而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4.综合性文化特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太极拳作为一种综合性文化项目,集体育锻炼、文化熏陶、道德教育价值于一体。这一特色使其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太极拳学科建设提供了价值追求

1.国家统一:太极拳发展的基础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体现,亦是太极拳学科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前提。在统一的国家框架下,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得以在不同地区与民族间广泛传播与持续发展。

2.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价值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各民族间的团结与互助,这一理念为太极拳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基础。通过太极拳的习练与传承,各民族群众能够在共同的文化实践中增进了解、深化友谊,从而有力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3.精神力量:太极拳中的民族价值追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此种力量在太极拳中得到了充分彰显。太极拳修炼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的淬炼与升华。其蕴含的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等哲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包容等价值的永恒追求。同时,共同体意识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共同奋斗的价值导向,也为太极拳学科注入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发展动能,推动其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和创新性发展。

三、三交为太极拳学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价值意蕴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过程中,三交(交往、交流、交融)是重要的实践路径。对于太极拳学科而言,三交不仅是其发展的重要机制,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通过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太极拳学科在文化传承、社会互动和民族团结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一)太极拳交往系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纽带

1.太极拳作为交往纽带的形成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密不可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使其天然成为连接各民族交往的重要媒介。通过太极拳的传播与共同实践,各民族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互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太极拳交往中的文化认同

在太极拳的交往过程中,各民族通过共同参与练习与活动,逐渐形成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太极拳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哲学思想及其倡导的和谐、包容理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促进了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3.太极拳交往中的社会互动

太极拳的交往不仅限于文化层面,还体现在社会互动中。通过组织太极拳比赛、文化交流活动、社区推广等,各民族群众能够在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支持,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4.太极拳交往中的共同体意识培育

太极拳的交往行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实践场域。通过持续的传播与共同实践,各民族在共享的文化体验中逐渐强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深层归属感。

(二)太极拳交流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

1.太极拳文化交流的内涵与形式

太极拳作为一项底蕴深厚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交流活动形式多样,涵盖技法传授、文化研讨、竞赛展演及国际传播等。通过这些丰富的交流形式,太极拳不仅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更成功走向世界,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

2.太极拳交流中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共享

太极拳交流活动为各民族构建了一个共享的文化平台。借此平台,各民族得以分享和交流对太极拳文化内涵与实践的理解,这种深度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共享,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组成部分。

3.太极拳交流中的社会互动与和谐共处

太极拳交流活动不仅限于文化层面,还体现在社会互动中。通过组织太极拳比赛、文化交流活动、社区推广等,各民族群众能够在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支持,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4.太极拳交流中的教育推广与共同体意识培育

太极拳的交流活动高度依托教育推广路径。通过在学校、社区及文化机构中系统开展太极拳教学与培训,使各民族群众能够深入学习其技法与理论,理解其文化精髓。此种教育推广不仅传承了文化,更通过文化教育的功能,显著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5.太极拳交流中的国际传播与文化自信

太极拳的国际交流是其重要维度。通过参与国际比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及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太极拳得以亮相世界舞台,成为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这种国际传播不仅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更有力增强了各民族内心的文化自信。

(三)太极拳交融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体

1.太极拳交融的文化内涵与实践路径

太极拳作为一种深具文化底蕴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交融活动体现在文化融合、技艺创新、社会整合及国际传播等多个层面。通过这些多元的交融实践,太极拳不仅在国内促进了文化互鉴,更在全球舞台上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名片。

2.太极拳交融中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共享

太极拳交融活动为各民族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文化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各民族能够分享和交流对太极拳的理解和实践。这种文化认同和价值共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太极拳的交融,各民族能够在共同的文化体验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太极拳交融中的社会整合与共同体意识

太极拳交融活动是实现社会整合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跨民族、跨地区的太极拳集体展演、文化交流节等活动,促使不同民族成员在共同的文化实践中增强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根基。

4.太极拳交融中的教育推广与共同体意识培育

太极拳的交融活动还体现在教育推广中。通过在学校、社区和文化机构中开展太极拳教学和培训,各民族群众能够系统地学习太极拳的技法和理论,了解其文化内涵。这种教育推广不仅有助于太极拳文化的传承,还通过文化教育的功能,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太极拳交融中的国际传播与文化自信

太极拳的交融活动还体现在国际传播中。通过国际比赛、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太极拳走向了世界舞台,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这种国际传播不仅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化自信。

6.太极拳交融中的实践载体构建

综上所述,太极拳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交融活动,成功构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实践载体。它不仅在各民族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更通过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哲学思想,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

四、四个与共为太极拳学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了实践机制

四个与共理念——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为新时代各民族的团结奋斗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在太极拳学科建设中,这一理念不仅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机制。

(一)休戚与共的太极拳文化根脉,提供精神归属

1.太极拳文化根脉中的共同体理念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其文化基因中蕴含着深厚的共同体理念。从哲学思想看,其所强调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与人类关系的整体性认知,这种认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整体观高度契合。

2.太极拳文化根脉中的情感共鸣

太极拳作为一种深刻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与情感。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太极拳不仅盛行于汉族地区,也逐渐融入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成为为各民族所共同喜爱的文化形式。通过太极拳的习练与交流,能够在各民族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共鸣,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情感基础。

3.太极拳文化根脉中的精神归属

太极拳文化根脉中蕴含的休戚与共理念,为各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归属感。在新时代背景下,太极拳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其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巩固。

4.太极拳文化根脉中的实践机制

在太极拳学科建设中,将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有机融入教学与科研全过程,能够有效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例如,在太极拳教学中,通过系统讲述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在多民族中的传播与发展故事,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二)荣辱与共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提供文化根基

1.太极拳文化符号中的共同体理念

太极拳的文化符号(如太极图)及其拳理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共同体理念。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与人类关系的整体认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整体观念高度契合。

2.太极拳文化符号中的情感共鸣

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集体情感。其符号所传递的和谐、平衡、包容等价值追求,极易引发各民族的情感共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荣辱与共的理念高度一致。

3.太极拳文化符号中的文化根基

太极拳的文化符号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厚重的文化根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太极拳融汇了传统养生智慧与深邃哲学思想,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深受人民喜爱。

4.太极拳文化符号中的实践机制

在太极拳学科建设中,通过深入阐释荣辱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与文化符号的内在联系,可以有效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例如,在太极拳历史文化教学中,强调其作为民族符号的演变与意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个人、武术与国家荣誉的紧密关联。

(三)生死与共的太极拳文化凝聚力,提供连通纽带

1.太极拳文化凝聚力的内涵

太极拳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源于其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和武术精华的综合性文化形态,太极拳强调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其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和谐共生价值观。

2.太极拳文化凝聚力中的生死与共理念

太极拳的文化凝聚力中内含着生死与共的深刻理念。这不仅体现在对生命养护的追求上,也体现在其文化传承与社会实践中。通过太极拳的修炼,人们能够切身感悟生命的脆弱与珍贵,进而生发出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敬畏之心与共同体认。

3.太极拳文化凝聚力作为连通纽带的作用

太极拳的文化凝聚力为各民族之间的深入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的连通纽带。通过太极拳的传播和共同实践,能够使各民族在共享的文化体验中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有效消除文化隔阂与误解。

4.太极拳文化凝聚力中的实践机制

在太极拳学科建设中,将生死与共的文化凝聚力理念融入教学与研究,能有效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例如,在太极拳哲学教学中,着重阐释其生命观,引导学生讨论生命共同体的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

5.太极拳文化凝聚力中的社会价值

太极拳的文化凝聚力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中,更展现出促进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的重要社会价值。通过太极拳的习练与传播,各民族能够在共同的文化体验中找到深切的情感共鸣,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命运与共的太极拳生活方式,提供自觉认同

1.太极拳生活方式中的命运与共理念

太极拳倡导的生活方式深刻体现了命运与共的理念。这不仅体现在个人身心协调的修炼过程中,也体现在其文化传承与社会实践中。太极拳强调身心合一、动静相宜,这种生活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象征着各民族在文化传承和发展进程中休戚相关的共同命运。

2.太极拳生活方式中的文化认同

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各民族提供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点。通过长期、共同的太极拳实践,各民族能够在共享的文化体验中增进了解、建立互信,从而消弭文化隔阂与误解。

3.太极拳生活方式中的自觉认同

命运与共的太极拳生活方式为各民族培育了一种自觉的认同基础。通过持续参与太极拳的练习和传播,各民族成员能在共同的文化体验中寻找到情感共鸣,进而从内心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太极拳生活方式中的实践机制

在太极拳学科建设中,将命运与共的生活方式理念融入教学与科研,能有效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例如,在太极拳推广中,倡导其作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学校跨民族共同练习,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共同体意识。

5.太极拳生活方式中的社会价值

太极拳的生活方式不仅具有文化传承和交流功能,更对促进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具有显著价值。通过推广太极拳生活方式,能够引导各民族在共同追求健康、和谐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拥护。

五、小结

太极拳学科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科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三大体系建设、新文科理念的融入、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以及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已经成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效能提升的重要学科。其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形成了紧密的双向互动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路径和理论支撑。

通过三交(交往、交流、交融)的持续推进,太极拳学科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与情感共鸣,还通过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教育功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了深厚的价值意蕴。同时,四个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理念的融入,进一步强化了太极拳学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践机制,使其在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太极拳学科将继续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使命。通过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深度融合,太极拳学科不仅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还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总之,太极拳学科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应进一步深化对三交与四个与共理念的理解与实践,推动太极拳学科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文化的繁荣兴盛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

闫领先,女,副教授,河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太极拳研究;

周雪红,女,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太极拳研究;

张博宇,男,河南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太极拳研究;

丁文利,女,河南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太极拳研究;

基金项目:

1.2025年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项目“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项目号:2025YSZ06

2. 2025 年河南省国际中文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太极球:运动与文化的融合”,项目号:HZC2025ZLTS10

3.2024年河南省医学科技公关计划项目“糖尿病前期人群多元式精准运动干预模式的构建与实证研究”,项目号:LHGJ20240699

4.2026年河南省教育厅计划指导项目“双休背景下闲暇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的联动机制与实施路径”,项目号:2026ZDJH798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