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小组分享式教学法赋能“五育融合”的实践进路

2025-10-17 17:12:30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小组分享式教学法,是以学生小组为分享主体面向全班讲解与分享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以其内在的生成性、互动性与整体性,为实现“五育融合”提供了富有生命力的实践进路,成为激活课堂育人功能的有益参考。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其教学形态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落实。然而,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上略显乏力。新时代数字化背景下,如何将“五育”从宏大理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实践,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小组分享式教学法,是以学生小组为分享主体面向全班讲解与分享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以其内在的生成性、互动性与整体性,为实现“五育融合”提供了富有生命力的实践进路,成为激活课堂育人功能的有益参考。

一、逻辑必然:小组分享式教学法与“五育融合”的内在契合

小组分享式教学法并非简单的课堂形式变化,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分享为主线、以互动为特征的学习共同体。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单项灌输”知识传递过程转换为充满活力的教学生态系统,这一生态内在地与“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标相契合,使“五育”在自然的教学互动中得以有机融合。

在分享中明德,筑牢价值根基。本方法将学生推向台前,其分享主题的选择、辨析与阐述,本身就是一次价值的探索与塑造过程。无论是探讨“美好生活”的人文情怀,还是分析“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背后的伦理精神和法治信仰,都需要学生在协作中明辨是非,在规则中学会尊重,这正是最生动、最贴切的朋辈互喻的德育实践;在协作中增智,深化思维碰撞。本方法是基于社会互赖理论而展开,学生知识的获取从过去的被动接收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与分享。小组筹备时的资料研析,课堂上的观点交锋,以及为应对“刁钻”提问而进行的深度思考,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实现了智育从“知识积累”到“素养生成”的升华;在互动中强体,涵养健康心魄。此处的“体”不是单指体魄,更指向健全的人格与积极的社会情绪能力。站在台前的从容表达,面对挑战的沉着应对,团队内部的密切协作,共同营造了一种开放、包容、支持的心理环境,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学习焦虑,促进了其心理健康与社会化发展。这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效应,正是“五育融合”理念的生动体现;在表达中育美,提升综合素养。美的教育渗透在小组分享的每个细节之中。精心设计的演示课件体现形式美,条理清晰的表述展现逻辑美,恰当得体的仪态传递形象美,创新独特的构思彰显思维美。这种潜移默化的美育熏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在任务中践劳,培育责任精神。从选题、分工到展示、总结,一个完整的分享任务就是一次微型的“项目式学习”。每位成员各司其职,为共同目标承担责任、付出努力,这深刻体现了教育性劳动的本质,在创造性的协作中锤炼意志、塑造品格。

二、实践进路:构建“五育融合”的课堂新生态

将小组分享式教学法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五育融合”的现实成效,需要系统化的设计与精准的实践引导。

一是目标设计融合化是前提,实现“五育”同向。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的顶层设计时,就要有意识地将“五育”目标有机融入其中。比如在设计“新发展理念”主题时,不仅要关注创新驱动的AI技术与新质生产力,自然地融入智育,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共享、科技伦理和生态伦理,探讨协调发展理念背后的美学价值,分析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小组项目实践培养劳动协作精神。这种多维目标的设计,确保了“五育融合”在源头上得到落实。二是流程管控精细化是关键,保障“五育”同行。规范的“生-师-生”三步流程是融合生效的保障。第一步“学生分享与互动”突出主体性,通过分享、提问、主持创意互动等环节,确保全员参与、全程投入,自然生发“五育”元素。第二步“教师总结点评”是关键,教师需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对学生的分享进行价值引领、知识深化与思维升华,将零散的体验系统化,明确指向“五育”目标。第三步“小组间提问点评”是深化,通过交叉质疑与评价,进一步激发思维活力,巩固学习成果。三是评价激励多元化是保障,牵引“五育”同步。本方法建立以小组为基本考核单位,侧重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将团队协作、创新思维、表达能力、价值判断等纳入考核维度。超越传统分数评价,提高平时成绩占比至50%以上,既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成长过程。这种多元评价体系如同指挥棒,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全面发展,确保“五育融合”落到实处。

三、保障支撑:推动教学法走深走实的系统赋能

确保小组分享式教学法行稳致远,持续赋能“五育融合”,需要超越课堂层面的协同支持。核心在于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活动的设计者、成长的赋能者”。这意味着教师需具备更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激发”学生动力、实施精准“考核”、适时“点拨引导”和深化“问题探究”这四个关键点上要持续精进,才能以高超的教学机智化解课堂“小危机”,引领学习深度发生,达成“五育融合”。重点在于教研培训的同步升级。学校要建立基于“五育融合”的校本教研机制,围绕小组分享式教学法开展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和行动研究。通过集体备课、观摩交流、专业培训等形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五育融合”内涵,掌握小组分享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这种专业共同体的建设,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动能在于数字技术的有效赋能。充分利用学习平台、智能终端与AI工具,拓展分享与互动的时空,实现对学情数据的采集分析,使教学指导更精准,过程评价更科学,为“五育融合”的个性化、精准化实施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使“五育融合”的实施更加科学高效。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将小组分享式教学法置于“五育融合”的战略视野下,其意义远超一种教学方法的革新,它是在教育微观层面探索“立德树人”如何落地的生动实践。它让课堂从知识的“传输带”变为生命的“成长场”,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分享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道德、智力、心魄、审美与劳动精神的协同发展。

(作者:王开莉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文系2018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视阈下小组分享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研究”(课题号182012)研究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