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AI赋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

2025-10-14 15:19:24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当前,网络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普及推广,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融合应用,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手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引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要发挥支撑、引领、示范作用。当前,网络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普及推广,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融合应用,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在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教育新时空,增强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新体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新维度,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一、数字赋能,提供更有形的内容供给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智能处理以海量的数据资源优势和多形态的数据服务方式,突破时间、空间、场域限制,成为拓展宣传教育广度和深度、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的最大增量。将数字信息技术与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合,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系统性学理性阐释,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内涵外延的研究,构建中国民族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AI+民族”宣传教育数据资源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丰富内容供给和多样态传播形式。

(一)建立铸牢系列教育课程库

学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统编教材,通过开设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等方式推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脉络、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结合校内数字媒体、历史文化、旅游、音乐舞蹈、传统体育、戏剧影视编创等专业相关和校内通识类选修课程开设现状,整合优化《3D建模开发》《古代史研究》《民歌鉴赏》《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等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深入融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于相关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之中,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二)建立铸牢主题宣讲素材库

利用国家民委网站、“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资源中心等网络资源,整理汇集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理论文章、史籍史料、视频影音、专家讲座等,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素材库,方便各类宣传培训学习活动使用。结合课程作业、实践任务,鼓励学生围绕学校和家乡民族工作历史和现实情况,编创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艺术作品、数字媒体作品、旅游研学项目、音视频新媒体作品等,进一步丰富主题教育素材库。

(三)建立铸牢典型事例库

挖掘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中典型人物或事迹材料,分门别类建立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事例库,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与时俱进展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风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多元化、立体化的共同体成员形象。同时,根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建工作实际,注重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安全,用好不同类型典型事例,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二、技术赋能,实现更有感的交互体验

利用深度融合多模态感知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打造聚视觉识别、语音交互、情感计算等能够于一体的智能感知系统,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场景交互结合的沉浸式体验场域。学校有效利用已有数字化网络展厅和相关专业学科优势,打造常态化宣传教育阵地和数字化传播新格局,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效传导、全息式呈现和沉浸式体验,全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方式升级、教育方式焕新、交互方式变革,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动起来”“活起来”。

(一)依托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宣传教育场景

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师生观看观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河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虚拟体验馆等数字化展馆展厅,在虚实融合的数字场域中开展共同体理念引导、多感官交互体验,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感染力,强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二)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和内容

学校结合数字媒体、视觉传达设计等相关专业毕业设计,组织学生围绕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及各民族交往交融交流历程故事,设计开发系列数字化作品,将系统严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与各族群众真实、鲜活的生活实际有机融合,使之具象化、日常化,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认知度。

(三)发挥手机APP、短时频等社交媒体传播优势,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每学期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征文、短视频录制、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鼓励师生分享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感人故事、宣讲身边人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真实事例,唤醒师生共同记忆、增强文化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服务赋能,打造更有效的意识认同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实现海量实时数据的快速处理和智能推送服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基于高校校园大数据服务平台,利用数字画像和智能算法,实现师生个体、专业、兴趣爱好等综合性特征信息提取分析,有效捕捉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需求意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智慧化服务。围绕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格局,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有效融合、同步推进,与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机融入,强化解决现实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效果和整体效能。

(一)构建铸牢教育专题知识图谱

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知识图谱,将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历史史料和现实表现等有机关联,建立结构化、语义化、可计算的智能知识图谱,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高效的服务保障。在党政干部、专任教师、在校学生等不同群体学习培训中明确各类知识要点和学时任务,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常态化、普及化。

(二)开展铸牢教育数字画像服务

学校大数据平台能够通过抓取学生的地理区域、专业背景、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刻画师生共同体理念特征、认同表现、学习需求,绘制共同体成员个体和群体的数字画像,实现了共同体意识分众化传播、个性化推送,从而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校园各类文化活动,强化不同共同体成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度和情感反馈,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精准度和吸引力。

(三)实现智慧化人机协同交互

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智能话语体系,以“智能伴学”“智能对话”“AI数字人”等方式进行交互协同,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得见、摸得着,时时在线、事事可见,增强对共同体成员的价值引领和情感链接。在人机协同“智慧叠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地区、社区、乡镇开展社会实践、研学调查,强化解决现实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效果和整体效能。

【作者:熊德兰,许昌学院党委统战部。本文系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AI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与实践》(2026-ZDJH-217)、许昌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研究》(2025DZ002)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