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新时代城市文化实践的符号表达与视觉呈现

2025-10-23 15:53:53 来源:映象网

[摘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城市文化实践推动城市发展朝向新方向、新风范、新气象。以郑州城市文化实践为例,文化符号的鲜明表达及其充分的视觉呈现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涵养城市气质,增添城市活力。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城市文化实践推动城市发展朝向新方向、新风范、新气象。以郑州城市文化实践为例,文化符号的鲜明表达及其充分的视觉呈现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涵养城市气质,增添城市活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指明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契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城市文化实践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相应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以郑州城市文化实践为例,寻求并创立城市文化符号,构建城市文化符号的视觉呈现空间,可为城市文化创新提供新思路,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寻迹城市文化符号,激发城市文化活力

城市文化存在基于历史演进与地理变迁,一纵一横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基本定位,由此而面向未来,朝向新的文化发展与创造。具体到一座城市,以郑州市为例,学界围绕郑州城市文化实践展开的理论研究可分作以下两个层面。

一方面,以时间为线索,按照特定历史分期的纵向研究。具体时段与内容包括商都文化及其标志物研究,民主革命时期的京汉铁路工人运动事迹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纺织工业城建设研究,以及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相关文化问题研究等。城市之光在不同的历史节点闪烁,构成了一幅幅有内容、有内涵,悠久绵长的城市文化画卷。时间的流逝亦是城市文脉的流淌与传承。

另一方面,以空间为经纬,按照特定地理模块的横向研究。具体地标与内容包括商代城墙遗址历史景观生成研究,二七精神与二七塔城市名片研究,西郊国棉厂区文化研究,黄河文化与黄河城市生态文明研究,以及新时代郑州城市发展的文化空间研究等。城市亦源自自然的孕育与滋养,依托自然的空间布局带来城市文化区块的有序散落,彼此衔接,为城市延伸铺展文化肌理。

“文化、符号、空间”构成了当前郑州城市文化理论研究的基本视角,也是理论探讨的焦点与热点。以上研究既是对郑州城市文化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郑州城市文化实践持续推进与变革的理论引导。但是,两个层面的研究并没有形成有机连接与互动。郑州城市文化符号的整理与研究多为分散的个案化研究,城市文化空间探索研究中的文化符号关系讨论较少,文化符号意义与价值的视觉表达研究不充分。时间流逝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意蕴与空间延展中点缀的文化符号意象分离开来,抽象性强,互动性与直观性弱。城市文化的视域感知隐匿化,视觉呈现有所缺失。城市文化实践做到深处、细处,也要做到明处,连贯表里,以吸引视觉聚焦,激发文化审美情趣。

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强调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意识形态引导与担当作用,文化传播与宣传要有鲜明的旗帜意识,文化创造要有灵活生动的多样形式。视觉文化视域下,文化意象的视觉呈现与表达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能够突破文化精神的隐匿性,解码文化基因,快速传递文化意蕴,直观显示文化内涵,形成连贯开阔的视觉凝视空间。通过文化符号、视觉形象的连接与创造,最终具象化文化意识,促成文化精神的“出场”与“在场”,彰显文化思想的鲜活生命力。

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的郑州城市文化实践,可作出理论梳理与实例分析,析出文化发展新理念,建立文化符号数据库和关系链,搭建文化空间模型,并争取具体实效转化。探寻文化实践的视觉呈现路径,通过建立视觉文化符号之间的有机关联,营造充实、丰富、有序的视觉文化空间,连缀历史与现实,塑造城市姿态,传达城市之美,以展现城市发展新格局、新理念。视觉呈现路径的建立最终将形成城市文化“输入”与“输出”的双重效应,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文化自信与魅力。让人们能够重温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看见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感受一座城市的美好与独特。让人们记住一座城,爱上一座城。

二、关联城市文化符号,建构视觉呈现空间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融合视觉文化理论,发掘并关联城市文化符号,构建可视化的文化脉络与空间。具体到一座城市,以郑州市为例,可围绕新时代郑州城市文化实践的视觉呈现路径展开探究。首先,寻找城市文化的视觉存在物,完成视觉文化符号定位与集成,按照时间进程与空间模块,进行符号分类采集,形成符号统计表与数据库。其次,解读视觉文化符号的价值指向与意蕴,建立符号之间的有机连接与框架,形成符号对照与映射,制定符号线路图,创新城市文化的视觉空间。最后,建构城市文化实践的符号表达与叙事谱系,探究城市文化的可视化形式,以期展示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中的郑州故事与成就、及其城市之力与城市之美。

具体工作可按照以下三阶段依次展开:

第一阶段,资料收集,理论准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城市文化具体实践的思想基础与指导,也是城市文化建设具体展开的最终依归。因此,要从经典文本开始,认真研读,领悟精神,注重价值引领,明确新时代文化建设目标任务,做好“两个结合”,方能兴文化、展形象。同时,做好新时代郑州城市文化实践的具体理论解读与总结。分门别类,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不同层面出发,最终聚焦于文化事业与产品,形成城市文化实践的文献资料库。最后,整理分析国内外视觉文化与符号学理论,批判运用视觉文化的理念与叙事工具,转换语境,追踪前沿,激发活力,寻求新思维模式,凝练新概念,触发新认识。

第二阶段,实践调研,数据储备。首先,以点带面,以城市文化实践典型为核心,对应具体文化标志物,实地走访,定位关联,逐层渐进。创设文化符号模型,构建文化符号模块,形成文化符号模组。最终确定一份符号线路图与符号数据统计清单。其次,破圈重组,打开不同时空文化之间的封闭圈层,解除隔断,整体牵引,有机衔接。建立文化符号交相辉映的视域融合新空间,让不同文化符号栖身于统一的文化共同体。最后,划分层级,精准排序,最终确定一个融通异质文化、和谐相契的文化符号坐标系,形成文化共振效应。此外,还要做范本解析,以郑州城市雕塑景观为核心示例,展示城市文化符号视觉表达的价值与意义。雕塑是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显性符号,其视觉形象极具感染力与传导力,能够冲破文化阻隔,拓展城市文化空间。

第三阶段,模拟分析,模型构建。依据文本文献解读与实际调研数据分析,提取主导文化符号,创新文化符号表达方式。构建标语、图像、视频、雕塑、街区建筑等多元文化符号生态,确认各自生态位,并尝试文化符号间的多样化关联与映射,为视觉空间的符号填充做准备。按照郑州城市文化区间布局,从历史、现实、未来三重视域出发,微缩模拟,场景推演。最终形成富有历史感、现实感与未来感的三重视觉空间架构,释放文化符号的历史回溯能力、现实表现能力与未来指向能力。循迹文化传承发展脉络,遵循视觉逻辑与结构,纾解符号堆叠,建构合理有序的视觉呈现机制,激发不同文化符号间的共生、共情、共振。最终实现符号象征与视觉焦点的有效融合,展现城市文化风采。让人们看到一座城,看好一座城。

结语: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展,城市集群化发展,城市文化实践已然是城市独立个性与鲜明气质不可或缺的一环。城市文化需要积蓄、涵养、流传与突破,其符号化表达与视觉呈现让人们更直接、更真切地感受文化所在,文化的力量与温度。以郑州城市文化实践的视觉呈现为切入点,突破一般理论审视与研究模式,融合视觉文化理念,通过视觉文化符号的关联与重建,可充分展示文化建设与实践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依托城市文化实践典型及其文献解读,联合应用文本比较法、符号表象法与系谱学方法,引用大模型算法与分析,按照“实践、文本、符号、结构”的多重维度展开具体探究,最终将形成具有充实理论依据与详细调研数据支撑的城市文化研究报告与蓝本。同时,引入视野意识、视域融合、视界创生等视觉文化理念,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导,积极面对“打卡”时代,通过“可视化”与“可视物”,可灵动活泼地展示城市深沉的文化积淀与底蕴,让人们感受到城市文化的“烟火气息”。(作者:张卫 郑州轻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