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5年,DeepSeek爆火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与普及,不仅为“教育数字化”带来新动力,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创造新契机,也为教育领域的教育模式、内容传递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等多个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深刻重构了教育生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25年,DeepSeek爆火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与普及,不仅为“教育数字化”带来新动力,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创造新契机,也为教育领域的教育模式、内容传递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等多个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深刻重构了教育生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动能。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价值
技术创新赋能教育模式重构。2025年,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以现象级爆火出圈,这不仅是智能技术的更新,更是各类社交平台与新技术的深层融合,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带来了教育模式的更新转型。VR技术构建的“红色教育资源”三维沉浸式体验、智能问答系统及平台、智能数字化课堂等,使教育过程从单向的“大水漫灌”到双向互动的“精准滴灌”,从传统的经验驱动到智能时代的数据赋能,颠覆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了“教师主导-技术赋能-学生参与”的立体化改变。
数据驱动提升教育的精准化。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施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学生校园活动轨迹等数据的采集,发掘学生学习等行为模式及趋势,勾勒出学生的个性化思政画像,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用数据说话,推动教学观念数字化、教学模式个性化智能化、教学管理科学化,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反馈,识别学生的需求与偏好,倒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杜绝错误思潮向深度学习模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服务实现了信息化和智能化,有效推进了教育的精准化发展。
技术伦理促进价值引导功能。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对技术伦理提出高要求,其教育引导机制的建立也迫在眉睫,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首先,算法偏见及数据隐私等有关伦理的挑战,对智能教育资源伦理审查机制的构建提出新要求,倒逼各高校严格审查各类思政课程的教育资源、教学过程及所用数据来源,确保教育中的技术载体与主流价值同频共振;其次,人机交互产生数据供能新循环,促进思政话语体系动态更新,要求教师在智能教育中掌握价值主导权,对检测到的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偏差及时进行人工干预,提升思政话语主流价值的主导能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提供基础保障。
智能平台拓展教育生态边界。人工智能带来了教育方式、生态结构和手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首先,教师角色由“教育者”向“学习设计师”的转变,教师需要设计和调教AI,按需为其“投喂数据”,推动智能技术赋能下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其次,智能技术加持下的教育智能化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的学校课堂教育走向“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结合的开放共享多元教育,如智慧树、学习通等各类学习平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将思政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在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堂”,实现“课内课外”和“理论实践”贯通,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物理边界,形成全链条育人新格局。
人工智能时代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对策
深化技术创新,打造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人工智能技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器”:即为师生带来“教与学”的便利,也使教育场景“虚实共进”,为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多元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整合河南红色文化资源,如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南水北调精神等,打造虚拟仿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发相关思政课程群,创新学生实践类型与模式,构建三维立体沉浸式文化场景,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历史、角色扮演中深化认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虚实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其次,引入AI辅导员和虚拟教学平台,将智能问答系统融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推出智能互动的课堂新模式,融“境”生情,活跃思政课堂,实现实时互动和资源共享,这也更适合全国高校数量、高校在校生人数较多的河南教育。
强化数据驱动,推进思政育人的精准化模式。充分运用KAP理论,推进大数据赋能,从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对河南高校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调查,根据结果构建河南高校大学生的“精准画像”,进而助力河南高校精准思政教育。首先,各高校充分利用其信息化平台对学生的校园消费、实践活动参与、图书借阅、网络行为及学业表现等多类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刻画学生成长发展的全流程路线,适时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轨迹,建立动态学生思政画像,精准识别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稳定、学业成绩等方面的风险隐患,优化学校信息化管理的反馈机制,实现个性化资源推送和风险预警干预;其次,进一步形成数智融合背景下的强社交属性、高沉浸代入、低延迟卡顿等优势的技术支撑,充分利用智能技术的文图对比预训、可扩散化模型、反馈强化学习等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内外交融,促进教育主体与对象深度精准交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育人效果;最后,立足河南,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需求偏好,精准设计教育教学内容,使之既符合当前时代需求,又全面贴近网络时代学生的实际;基于层次分析模型,从课程建设、文化引领、日常管理等多维度构建河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依托高校信息化平台开发智能化评价模型,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融入价值观引导,辅助教师制定并优化教育教学方案。
注重技术伦理,构建人机协同的教育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要求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伦理先行、人机交互”的协同机制。首先,建立技术引领的伦理审查和反馈机制,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管理部门人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人工智能专家及伦理方面专家共同参与,将河南本土红色文化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语料库,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学生互动时的各方面表现,确保AI输出内容与主流价值观同向同行;其次,创建“人人+人机”协同的“双师课堂”,明确智能工具和教师的职责和边界:由AI负责数据收集分析、行为预警和各类个性化资源推送,思政教育工作者则聚焦于学生的价值引导及对问题、知识的深度思考和教育引导;最后,针对算法驱动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被AI分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助理+学伴”,要求各高校要强化教师媒介素养培训,重视输入与输出的共重性,推进AI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教师的“把关人”作用。
拓展智能平台,实现开放共享的思政新生态。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为河南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开放化、协同化提供了新契机。首先,要依托省级教育资源统筹优势,重点建设区域化智能平台,联合各高校共建“数字思政云平台”,整合全省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如数字化红旗渠纪念馆、焦裕禄精神纪念馆等,跨校建设优质课程及实践案例,实现“资源一键检索、数据实时共享、教学云端协同”等;其次,深化智能技术与课程思政融合,结合河南省情,开发学科交叉分析模型,自动识别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生成教学案例库,形成“专业+思政”智能课程,推动育人目标从“学科渗透”转向“生态融合”。最后,利用智能平台打破校际壁垒,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红色教育基地、社区、企业的数据共享机制,如将红色教育基地实践、企业思政活动参观学习等纳入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构建协同育人网络,通过智能平台的生态化拓展,推进河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互通、教学场景互联、育人主体多元,为河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范新爱,副教授,河南工业大学
基金来源: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风险及对策研究”(24JDSZ3016)及2023-2024年度河南省党的教育政策研究课题“大数据时代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DDJYZC-0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