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每年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此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枫叶正红,形成了登高、赏秋、晒秋、赏菊、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这些民间习俗文化,表达着古人对美的感悟与理解,体现出古人对美的追求与执着,汇集成重阳节文化的美学意蕴。
每年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此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枫叶正红,形成了登高、赏秋、晒秋、赏菊、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这些民间习俗文化,表达着古人对美的感悟与理解,体现出古人对美的追求与执着,汇集成重阳节文化的美学意蕴。历经千百年的洗涤与积淀,重阳节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推动重阳节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要挖掘重阳节文化背后蕴含的美学意蕴,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让书写在历史长河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强大魅力。
一、登高览胜之美
重阳时节,登高远眺,游目骋怀,心旷神怡,秋色美景尽收眼底,览胜之美荡漾心头,愉悦之情荡漾心中。需要指出的是,重阳节登高或是登高山、或是登高楼、亦或是登高台等,没有明确规定。重阳节登高,不仅具有欣赏自然景色的览胜之美,还具有引发家国情怀的担当之情。因此,登高成为了重阳节盛行数千年的古老习俗之一。
登高是古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故民间称重阳节为“登高节”。在传统文化中,重阳节登高习俗的具体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古人认为,山岳接近天界,是通天意象的象征,体现对神明的敬畏;山顶是“天地柱”的具象化,被视为阴阳二气交汇的“天门”;九月初九登高,被视为升天成仙的最佳时节。久而久之,便成了重阳节登高习俗的源头之一。其二,源于躲避邪气。古人认为,重阳时节,天气逐降,地气渐升,易于流行瘟疫。此时登高游赏,远离尘世喧嚣,身处气场充盈、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的高处,既可以强健体魄,又可以驱邪防疫,彰显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意愿。其三,源于登高“辞青”。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三月上祀节郊外“踏青”相对应。西汉《西京杂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就此祓禊登高。”既是说,三月上祀节与九月重阳节,处于季节交换之际,人容易患病。此时,人们倾室而出,一起郊外登高,驱邪避灾。其四,源于桓景避祸的故事。相传,东汉时期汝南人桓景接受仙人费长房的建议,在重阳节这天带领家人登山,因此避免了一场灾难。从此,后人世代效仿,形成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虽然重阳节登高习俗的源头众说纷纭、不尽一致,但重阳节登高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内涵,赋予了观赏自然景色的美学意蕴。重阳时节,无论与家人、朋友一起登高聚会、宴会、望远,观赏景色,放松心情,畅谈人生,既能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又能感受华夏的璀璨文化,更能在人与自然的交融中获得一种视觉与心灵的审美体验。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登高是重阳节亘古不变的习俗,是民间争相趋之的事象。重阳登高,不仅是指登上自然现象中的高处,更是指感悟高处的自然与文化之美双重维度。从这个方面来看,重阳节登高能让人在壮阔视野中对自然产生敬畏之情、感恩之心、共生之美,能让人获得心灵慰籍、家国情怀与行动力量,成为连接个体体验与宏大价值的纽带,正可谓是登高揽胜之美的独特之处。
二、尊老敬老之美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重阳节登高赏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蕴含着尊老敬老的美学意蕴,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在欢度重阳佳节之际,我们不能仅仅把尊老敬老的口号喊得响亮,更重要是将尊老敬老的理念付诸行动,切实承担起延续中华文化记忆的责任,才能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感悟尊老敬老之美。
尊老敬老是重阳节文化的鲜明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丽底色。古人认为,九月初九是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在古代民间观念中,九月初九是个吉利的日子,因而很早就开始过重阳节。究其原因在于,“九”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字,再加上“九九”与“久久”同音,故重阳节被赋予了天长地久、生命久远、健康长寿的寓意。为了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我国正式将重阳节定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重阳节期间,组织老人们踏秋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高健体,日益成为许多单位、团体和部门的节日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精神生活,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怀与尊重。在家庭中,晚辈陪伴或搀扶着年迈的长辈到郊外活动,促使长辈愉悦身心;或为长辈准备重阳糕,祝愿长辈“健康高寿”;或为长辈送上菊花酒,祈盼长辈“祛病消灾、延年益寿”等。这些这些看似寻常的重阳节行为,打破了数智时代人与人之间隔着手机的疏离感,让老人们在节日期间享受天伦之乐,拓展了孝亲敬老的情感载体,营造出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当秋日阳光照射在老人们甜蜜的笑容上,当晚辈的关怀与呵护温暖着长辈的心扉,一幅集情感体验与伦理美学为一体的“富春山居图”生动地展现出。传承重阳节文化,就是要把尊老敬老的抽象道德观念融入重阳节习俗,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可感知、触摸的温情画面,彰显尊老敬老之美的时代价值。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更需要传承和弘扬重阳节文化中的中华传统美德,给予老年人充分的关爱与敬重。从发展的视域看,重阳节文化所蕴含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价值早已超越重阳节习俗,让我们看到其背后蕴涵的人性之善,体验到家庭温馨之乐,感受到社会的和谐之美。
三、晒秋赏菊之美
晒秋与赏菊是重阳节雅俗共赏的两个重要习俗,既洋溢着古代民间的烟火气息,又彰显出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诠释了重阳节文化的美学内核。晒秋展现的热爱生活与赏菊体现的文化情感相互交融中,重阳习俗跨越了时空界限,赋予了重阳节文化美学意蕴的深度与高度,更值得我们去品味其中蕴含的美。
晒秋之美,美在对秋收的感恩与对劳动的赞美。晒秋,源于古人秋收后的一种祭祀仪式,是重阳节的一种民间习俗。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秋季农作物归仓之后,古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感恩神灵护佑农作物的丰收,祈福来年天遂人意、年谷顺成、辟邪消灾,生命长寿。在岁月长河中,逐渐演变成重阳节晒秋。需要强调的是,晒秋是古人感恩收获的心愿表达。通过晒秋的方式,展示农作物的好收成,敬畏自然万物,感恩神灵先祖,祈盼人寿年丰,这是一个极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俗现象。尤其在江南一些的山区,人们巧妙地利用房前屋后的地势,搭建平台凉晒黄菊,红辣椒、红薯等农作物,形成一道五颜六色的独特风景,展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创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晒秋农俗。在晒秋的过程中,邻里亲朋庆贺丰收,交流经验,分享喜悦,促进邻里和睦,融洽亲情友谊,赓续传统习俗。从这个方面来说,重阳节晒秋,不是简单地晾晒农作物,更是表达出丰收的喜悦心情,彰显着人们对辛勤劳动的赞美。
赏菊之美,美在对菊花形态的赞美与独特价值的认可。菊花,俗称秋英、“延寿客”等,品类众多,颜色鲜艳,给人以直接的形态美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自古以来,菊花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健康、长寿与幸福。古代的文人墨客时常相聚,赏菊品香,留下许多赞美的菊花诗词。例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的这两句诗,赞美的是菊花凌霜耐寒的特性,表达的是菊花坚贞的品格。又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的这两句诗,描写的是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不被北风吹落的气节。再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浩然的这两句诗,描述的是等到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观赏菊花。这些诗词佳作,让人们领略到菊花的美丽与魅力,更让人们感受到了菊花在古人心中的深厚情感。此外,菊花可以用来酿制菊花酒。古人认为,重阳节宴饮菊花酒,能避灾祈福,令人长寿,给人带来好运与福气。菊花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作为中药可以治疗一些疾病。正是菊花的这些特点,使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风俗被流传下来。基于此,重阳节赏菊彰显出古人对生活热爱,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这种精神与文化的共鸣,历经千年,亘古不变,传承至今,使得重阳节成为赏菊之美的纽带。
重阳节晒秋赏菊之美,是古代人们的智慧结晶之一,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重阳节晒秋赏菊之美,就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创新其现代的表达形式,激活其内在活力,使其美学意蕴同现实文化相融通,唯有如此,才能使人们在重阳节晒秋赏菊中,感受美学的价值,从而提升生活的品质和精神层次。
结语
重阳节文化蕴涵的美学意蕴,体现着自然美、行为美及生活美等方面,传递着,增进友情、孝亲敬老、邻里和睦的伦理美德。重阳节文化承载着先人的道德观念与智慧结晶,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与美学追求。以传统节日为契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曹根记 刘瑞琦)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项目号:2023ZSZ08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