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近日,我省召开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工作会议,其中提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一、深刻认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的重大意义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是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既是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环节,也是补齐文化发展短板、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百姓生活的关键通道,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局。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黄河文化、根亲文化、汉字文化、古都文化、功夫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等多重资源禀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求的直接体现。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价值指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精神追求也更加多样、多元、多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已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从“单项供给”向“多元融合”、从“自上而下”向“共建共享”转变。推动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把文化惠民做细做实,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是推动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基础工程。城乡社区既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又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前沿窗口。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不仅是基层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更是社区联络的枢纽、基层治理的前哨、公共价值的阵地。通过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惠及基层群众,有助于促进文化公平,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是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现实要求,也是巩固基层文化阵地、推动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坚实支撑。寓文于治、以文促治,既彰显基层治理的亲民之姿、为民之实,又为基层治理注入文化力量、凝聚正向能量。
二、准确把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的关键任务
丰富内容供给,让群众文化活动“热”起来。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的首要任务是内容生产提质。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更加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人民。立足中原历史文化底蕴,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创意驱动、科技赋能等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举办“中原文化大舞台”惠民演出活动,联动开展群众合唱、广场舞、四季村晚、“咱村有戏”、全民阅读等群众文化活动,统筹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文艺轻骑兵”进基层等项目,营造“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节有看头”的浓厚氛围。
加强设施建设,让基层文化阵地“强”起来。基层文化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场所,也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基础。积极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驿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建设和服务标准规范,健全公共数字文化标准规范体系,实现“十五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覆盖。不断加强文化阵地规范化管理,向基层文化阵地派驻“文化管家”,让他们发挥专业特长为基层提供文艺培训、科普讲座、作品创作等一揽子文化服务,形成由专业运营人员管理的专业化运行体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推动文化服务与政务服务、志愿服务、便民服务融合发展,用活用好基层文化阵地,让“小阵地”发挥“大作用”。
提倡全民阅读,让“书香河南”品牌“亮”起来。全民阅读是最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是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途径。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提升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的服务能力,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书香河南”品牌建设,优化阅读空间,建好用好城市书房、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等阅读阵地,持续加大优质图书供给,推动书香河南公共文化平台扩容提质,为群众创造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的阅读条件。积极推动科技与阅读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借阅终端,构建覆盖城乡的智能阅读网络,推动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相结合,构建全民阅读服务新范式,让“书香河南”成为新时代中原文化的靓丽名片。
三、积极探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的实践路径
完善制度体系,提升服务质效。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地方公共文化立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执法检查制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向薄弱地区倾斜。鼓励各地探索“群众点单、政府买单、社会承办”的文化供给新模式,推动从“政府包办”向“社会协同”转变,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专业化、长效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
强化人才保障,打造专业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需要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推行文化特派员制度,注重“送种结合”“聚才引智”,吸引高校毕业生、社会能人、返乡青年、非遗传承人、新创客等投身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加大业务能力培训力度,提升文化干部政策水平、组织能力、文化素养和信息技能,建设一支懂群众、接地气、讲生活、有创意、能实践的文化工作队伍。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推动优秀文化人才向基层流动,让文化工作成为“留得下来、干得出彩”的事业。
推动数字赋能,实现精准服务。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建设,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路径。按照“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要求,建设基于云平台和区块链技术的知识资源支撑平台,完善智慧文化平台、数字图书馆、云演播平台、AR文化展厅等数字基础设施,整合图书、视频、课程、展览等多元内容,构建高效联通的文化数据资源体系,实现“数据共享、资源互通、服务联动”。发展“文化+大数据”“文化+人工智能”等新业态,通过用户画像、行为分析等手段,精准识别不同群体文化需求,实现定制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作者简介:赵艺扬,河南郑州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传播。基金项目:2025年度河南科技智库调研课题“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河南实践研究”(HNKJZK-2025-73B)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