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若干重大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六个坚持”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为我们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稳步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若干重大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六个坚持”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为我们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稳步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高政治遵循指引正确方向
“六个坚持”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排在首位,彰显出重中之重。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原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最高政治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是我们过去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未来继续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百余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最有力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概括了新时代伟大变革,强调“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才能成功应对诸多重大风险挑战、克服层层艰难险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是对国家各类机构、各种组织、各项事业的全覆盖领导,是对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工作的全方位领导,是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全过程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
二、坚持人民至上:奋斗的一切为了人民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至上,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真理的人民观,揭示了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所进行的一切奋斗的价值依归。
”国之富者,在乎丰民。”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站稳人民立场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聚焦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国之大者”,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民生保障和改善方面,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设,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养老等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至上,强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明确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一系列充满人民情怀的决策部署让亿万人民奋进“十五五”拥有强大信心和力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唯有始终高举人民至上的旗帜,厚植“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公仆本色,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问策于民,方能确保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坚持高质量发展:精准把握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要求为我们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实践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用功发力的“靶的”。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中国在经济发展新阶段,基于国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必然战略选择,关乎国家的长远未来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一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旨在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当前国际竞争的本质是科技和产业的竞争,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风险的情况下,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大力投入研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另外,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塑造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新竞争优势,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有利位置。三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高质量发展强调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要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从产业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从而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实现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四是促进民生保障和共同富裕的需要。高质量发展是共享发展,致力于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更公平地分好“蛋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发展,它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握和处理好一系列关系: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强化系统观念,自觉把地方工作和部门工作放到全国大局中去审视和推动;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立足当下但不只顾当前,着眼长远但不好高骛远,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处理好经济发展质与量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历史已经证明,改革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就“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强调“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些重要论述,对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深刻回答。
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当前,“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即将开启,“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实施好“十五五”规划,需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准确分析当前各领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外环境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国际方面,全球经济低迷,政治经济格局加速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国际经贸秩序受到空前冲击,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各种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继续深化,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竞争激烈,迫切需要我们尽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内方面,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部分企业经营还面临较大困难,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经济结构调整压力有增无减,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需求并存,部分领域结构性矛盾突出,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疗、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较多,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十五五”时期解决这些问题,关键仍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五、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两个”作用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优势。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首先是建设有效市场。有效市场,指一个能够通过价格机制,灵活、高效地配置资源的经济体系。再者是建设有为政府。有为政府,指一个能够积极、恰当地发挥作用,以弥补市场不足和失灵、维护市场秩序、促进长远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政府。市场的优点是效率高、活力足、信息利用充分等;市场的缺点是存在市场失灵,如竞争可能导致垄断,而垄断会抑制创新和损害消费者利益;一些公共产品像国防、基础研究等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有效提供;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比另一方面掌握更多信息,可能导致欺诈等不公平现象;市场自身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危机;市场追求高效率,但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悬殊,等等。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市场失灵”才需要“有为政府”来补位。“有为政府”强调政府不应是“守夜人”式的消极角色,也不应是“全能政府”“无限政府”,而应是一个积极、理性、且受到约束的推动者。有为政府应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如弥补市场失灵、反垄断、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制定规则、加强监管、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市场不愿或无力投资的领域进行战略性引导和投资,等等。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一个理想的经济体需要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做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应由市场来完成,政府的作用是弥补市场的不足以及通过建立制度、提供基础设施、维护稳定,为市场有效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还应厘清和遵循市场和政府二者之间的边界,政府的“有为”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该放手时坚决放手,该出手时果断出手。所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市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两个方面的优势,把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应坚持的重大原则是科学合理的,是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
六、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与进步必须处理好的首要问题。从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中对经济与国防关系的强调,到邓小平同志对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阐释,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既要重视发展问题也要重视安全问题,无不彰显出我们党对发展与安全问题始终保持的政治清醒。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仍是“十五五”时期及未来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战略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没有高水平安全,高质量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发展成果随时可能毁灭。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由于社会动乱、政局动荡,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甚至有的国家从此从繁荣走向了衰败。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营造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要居安思危,守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安全因素,确保发展不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只重安全不重发展、只抓发展不抓安全都不是正确的政绩观。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随时可能发生。当前,安全风险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特征,既有面临能源、粮食、经济、金融、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传统与非传统方面的风险,又有捍卫国家政权、防范抵御“颜色革命”方面的政治安全风险,还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方面的抗疫防灾、公共安全、安居乐业方面的生活安全风险,等等。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筑牢安全屏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切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作者: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刘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