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汝瓷文化价值“四国论”

2025-10-29 15:36:30 来源:映象网

[摘要] 汝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国宝、国礼、国粹、国史”四重文化价值。

摘要:汝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国宝、国礼、国粹、国史”四重文化价值。作为“国宝”,汝瓷以不足百件的存世量、玛瑙入釉等工艺及2.94亿港元的拍卖纪录,成为物质文明的稀世象征;作为“国礼”,其在外交场合的频繁亮相构建了文明对话的叙事体系;作为“国粹”,其“雨过天青”釉色承载中国古代哲学,技术独创性体现中华匠艺巅峰;作为“国史”,汝瓷的兴衰微观映射中华文明进程,如1980年代技艺复兴标志着文化重建的当代实践。四重维度共同揭示汝瓷作为文明基因密钥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汝瓷 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景德镇市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1]汝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自北宋时期便以“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历史定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其“雨过天青”的釉色、蝉翼纹理、玛瑙入釉等工艺特征,不仅体现了宋代文人审美与工艺技术的完美融合,更在当代被赋予“国宝、国礼、国粹、国史”四位一体的文化价值属性。本文将从这四个维度展开论述,剖析汝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一、国宝:物质文明的稀世象征

汝瓷的“国宝”属性源于其稀缺性与艺术价值的双重叠加,这一特征使其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不可替代的物质文明象征。从存世数量来看,北宋汝瓷的珍稀程度堪称举世无双。《汝窑的发现》一书中附有“传世汝窑器一览表”,[2]列出传世汝窑瓷器65件,也就是说,北宋汝瓷流传至今已不足百件,与明清官窑瓷器动辄数以千计的存世量形成鲜明对比,奠定了汝瓷“瓷器皇冠”的至尊地位。

汝瓷的稀缺性本质源于其工艺的极致要求。北宋宫廷为追求“雨过天青”的釉色效果,在烧造工艺上有多重创造创新:其一,采用“满釉裹足支烧法”,需以直径仅1毫米的芝麻钉支撑坯体入窑,这种工艺要求坯体在1280℃高温下保持绝对平衡,稍有不慎即会导致釉料流淌粘连。其二,釉料配制需添加玛瑙矿石,南宋《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3]”,现代光谱检测显示汝瓷釉料与当地玛瑙矿成分高度吻合。这种“以玉入釉”的奢侈工艺使得汝瓷更显珍贵。其三,烧成气氛的苛刻控制,窑工需根据火照(试片)颜色变化精准调节还原焰强度,稍有偏差便会导致釉色偏离天青范畴。多重技术难关叠加,造成“十窑九不成”的烧造困境,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的记载,足见其成品率之低。

数量与工艺的双重稀缺性,直接催生了汝瓷惊人的市场价值。2017年中国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件直径13厘米的北宋汝窑天青釉笔洗以2.94亿港元成交,刷新中国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4]这种“文物硬通货”属性的形成,既印证了“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民间谚语,更折射出全球顶级藏家对东方美学价值的终极认同。

汝瓷为国宝,不仅仅是因为其市场价值的几何增长,更折射出文化认同的全球扩散;汝瓷为国宝,随着科技解码的持续推进,再看汝瓷则不断刷新着今人对古代智慧的认知边界。汝瓷是少数能同时满足考古学、艺术史和材料科学研究的文物,它的每一道釉色裂纹里都凝固着十一世纪中国的文明密码。

二、国礼:外交场域的文化使者

汝瓷的“国礼”功能植根于其文化象征意义与地缘政治语境的深度契合。自1953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恢复汝瓷生产”以来,这一传统技艺便承担起文化外交的特殊使命。1971年汝瓷首次参加广交会便引起轰动,展品被美国、日本、西班牙、新加坡,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抢购一空,1980年代共有32批各国访华团到访汝瓷厂,1997年奥运冠军邓亚萍将汝瓷“八卦鼎”赠送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1999年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将汝瓷赠送日本首相小渊惠三,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华尊”“和谐尊”“全球福”“玉兰瓶”“来福石”“和谐共融”“弄潮”等7个品种共计100件汝瓷产品被上海世博会选定为公务礼品和元首级国礼,2014年汝瓷“乾坤尊”被外交部亚洲司赠送给缅甸总统吴登盛;[5]2023年汝窑天青釉圆口茶盏更是见证中法元首茶叙瞬间,成为欧亚文明对话的媒介。这些实践背后,实则暗含着多重外交逻辑体系,具体如下:

第一层逻辑,文明符号的国家叙事。汝瓷作为“瓷器之魁”的外交价值,首先根植于其与中华文明的本体性关联。英语“China”(中国)与“china”(瓷器)的同词源现象,印证了马可·波罗将青瓷称作“porcellana”(源自拉丁语“珍珠”)的文化认知。当受赠者凝视汝瓷釉面时,“汝瓷”与“中国”形成视觉嵌套,将“器物-国家-文明”的三重意象熔铸为一体。

第二层逻辑,技艺伦理的文明对话。汝瓷制作中“玛瑙入釉”与“支钉烧造”等技艺体系,构建起跨文明对话的技术伦理基础。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都有着精湛的技艺和辉煌的创造,比如古罗马玻璃制作中的硅基材料传统,非洲贝宁王国的青铜铸造的失蜡法工艺,瑞士制表师在微型机械的超复杂性和功能多样化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等等。这种技艺对话在国礼中得到充分展现,揭示不同文明共通的“工匠精神”,成功塑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叙事场景。

汝瓷国礼的双重逻辑:“中国-瓷器”的文明锚定、“匠艺对话”的价值共鸣等理念传播,共同构建了器物外交的完整范式。

三、国粹:文化基因的传承载体

“国粹”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神基因,特指承载民族集体记忆、凝聚文明核心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载体。广义而言,万里长城、故宫建筑群等物质遗产与书法绘画、戏曲武术等非物质技艺共同构成中华国粹体系;狭义观之,则专指具有“不可替代性”与“文明标识性”的文化精粹。这些文化形态需具备三重特质:其一,以独特工艺实现物质形态的巅峰创造;其二,承载哲学观念与审美理想的精神内核;其三,形成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纽带。汝瓷之所以位列国粹,正在于其完美契合这三重要件,成为“器物载道”的典范。

首先是技术独创性。汝瓷开创了陶瓷史上“玛瑙入釉”的先例,采用“满釉裹足支烧法”、还原火、匣钵入窑等技术。这种技术体系如果使用传统煤烧或柴烧工艺是难以复制的。1988年,原国有汝瓷厂科研团队历经上千次试验才成功复原北宋天青釉汝瓷,证实其工艺之复杂和独特。

其次是美学典范性。汝瓷的“雨过天青”釉色并非单纯色谱追求,而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物化呈现。宋徽宗笃信道教,将“天青”视为“天道”的视觉符号,通过釉色控制实现“向天取色”的宗教隐喻。其釉面开片形成的蝉翼纹,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0.02-0.1mm的层状气泡结构,这种“寥若晨星”的微观美学,使单色釉产生“大巧若拙”的哲学意境。

第三是文明标识性。汝瓷作为全球博物馆体系中的“文明地标”,其跨文化存在本身即构成世界文明史的物证网络。目前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32座顶级博物馆藏有北宋汝瓷,形成独特的文明标识矩阵。

汝瓷的国粹属性,本质是中华文明基因编码的物化呈现:其“玛瑙入釉”的独创工艺,见证着古代匠人突破材料边界的智慧勇气;“天青道器”的美学范式,承载着东方哲学“道法自然”的精神追求;而跨越千年的全球传播史,则构建起文明互鉴的物质坐标系。

四、国史:文明进程的物化年轮‌

汝瓷的千年兴衰史,本质是中华文明演进轨迹的微观镜像。从北宋官窑的巅峰到当代技艺的重生,其存续始终与国运沉浮深度交织,器物肌理中沉淀着技术史、政治史与文明史的三重编码。

‌国运沉浮的器物注脚‌。汝瓷的命运转折点往往对应国家历史的关键节点:靖康之变后,随着宋室南迁,汝窑因失去皇室支持与技术体系瓦解而湮灭,明清两代虽竭力仿制却始终未达宋瓷神韵,这种技术断层不仅暴露御窑制度的内在局限,更深层折射出传统手工业文明向近代转型的困局。1950年代根据周总理指示汝瓷技艺复兴纳入国家文化重建工程,共和国汝瓷工匠历经三十余年攻关,终于再现天青釉色,这一里程碑既标志着传统工艺的现代重生,更隐喻着中华文明自我更新的当代实践。

时间刻度的隐性书写‌。汝瓷的演变史实为一部非文字的时间编码系统。釉色从素朴到丰赡的视觉转向,对应着不同历史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胎骨密度的渐变曲线,映射着手工业标准化进程的隐性突破;还原火、支钉等技术的精微进化,则暗含工具理性在古代造物体系中的萌芽。这些非量化的形态语言,构成解读技术文明阶梯性跃迁的拓扑图谱。

‌文明基因的迭代显影‌。作为工艺传统的物质化身,汝瓷的存续本质是技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宋代的极简美学,在釉面开片中凝固着“大道至简”的哲学自觉;明清仿古风潮下挣扎的釉色模仿,折射出文化守成与创新焦虑的博弈;现代技艺复兴过程中传统工序的解构重组,则隐喻文明基因在当代语境的适应性突变。每一次工艺嬗变都是文明内核与时代需求的价值协商。

汝瓷的国史维度,既是沧桑变迁的刻度尺,亦是文明基因的存储器。每一次窑火重燃,都是对历史逻辑的重新诠释;每道釉色新生,皆为文明生命力的当代确证。这种器物与历史的共生关系,正可谓:一器之微,可见千年之变;一釉之变,能观四海之同。

结语

汝瓷的“四国”价值体系,构建了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现代阐释的范式转型。作为“国宝”,其物质稀缺性与技术不可复制性,印证了中华文明在造物领域的巅峰成就;作为“国礼”,其在外交场域的符号转译功能,演绎着文明对话的东方智慧;作为“国粹”,其承载的哲学基因与美学范式,延续着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作为“国史”,其以器载道的演进轨迹,铭刻着文明进程的年轮刻度。这四重维度并非简单的属性叠加,而是形成了“历史纵深-文化基因-物质象征-时代功能”的立体价值网络。

站在文明演进的高度审视,汝瓷早已超越具体器物的范畴,成为解码中国文化基因的密钥。其釉色中凝固的不仅是宋人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更是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精神;其断代史中记载的不仅是技术传统的兴衰沉浮,更是文明共同体在历史长河中自我更新的坚韧品格。窑火中的汝瓷,在传承中创新,在对话中自省,其生命之光跨越时空,永指未来。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汝瓷恢复和当代传承传播研究》(ZYGTCXN2018-3),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2019“口述历史在中国”资助项目《汝瓷恢复烧造口述史》(PXY-HX-20190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新华网.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擦亮“千年瓷都”靓丽名片[EB/OL].(2024-11-23).https://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41123/f8ba8830f68f4a6289f977aeed651d5a/c.html

[2]汪庆正、范冬青、周丽丽.汝窑的发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1-68.

[3]周辉.清波杂志:卷5[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332.

[4]新华网.北宋这件瓷器拍出2.94亿港元 创中国瓷器拍卖纪录[EB/OL].(2017-10-04).https://news.cri.cn/20171004/2cdd8214-9ee0-4558-1a6b-75ba8c90490a.html

[5]汝瓷志编撰委员会.汝瓷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8:532-538.

作者简介:赵亚峰,平顶山学院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文化传播、影视传播、口述史等的研究。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