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短视频与社交平台风靡的当下,算法技术已然化身为传播正能量的强劲引擎。构建“算法治理-智能产品-协同机制”三级架构,将传统思政教育与智媒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算法在价值传播中的引擎作用,实现从底层技术到应用场景的系统性创新是发展的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走向”。政治认同作为连接个体与政治共同体的价值纽带,在智媒时代正遭遇“认知碎片化—情感波动性—行为离散化”的三重挑战。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政治认同的构建过程已深度融入算法推荐、虚拟社群、跨屏交互等数智化场景,衍生出“信息茧房对冲主流声音”“情感共振削弱理性思考”“圈层传播重塑价值排序”等全新难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释放智媒时代的优势潜能,有效规避潜在风险,探索创新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方式方法,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一、智媒算法引领主流价值传播,提升政治认同感召力
在短视频与社交平台风靡的当下,算法技术已然化身为传播正能量的强劲引擎。构建“算法治理-智能产品-协同机制”三级架构,将传统思政教育与智媒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算法在价值传播中的引擎作用,实现从底层技术到应用场景的系统性创新是发展的思路。政府与学校应携手为算法制定规则,于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设立“爱国标签”,借助算法自动识别并点赞爱国故事与制度优势相关内容,确保大学生在刷手机时,正能量信息能够优先映入眼帘。同时,运用技术手段过滤不良信息,为网络空间配备一道坚实的“净化屏障”。不断开发契合年轻人喜好的思政爆款内容,用数字技术手段融入学生理论学习过程。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借书记录等,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套餐:向动漫爱好者发送《觉醒年代》动态漫画,为追星族定制“科学家偶像”短视频,让思政教育既富营养又具时尚感。此外,思政教师应构建“智能助教系统”,利用大数据监测学生在朋友圈、贴吧等社交平台的热议话题,一旦发现学生某些问题存在误解,系统即刻生成通俗易懂的图文解读;当乡村振兴话题热度上升,迅速推送大学生村官的直播访谈。同时,通过查看学生观看时长、点赞数据等,实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正确价值观的传递如同“精准推送的天气预报”般,及时且精准地触达每一位学生。
二、构建智媒时代清朗信息生态,深化青年政治认同体验
智媒时代的信息生态治理,亟待借助技术赋能实现系统性革新,构建起“智能识别-精准干预-生态涵养”的全链条治理模式。
政府部门需建立网络健康监测站,运用AI技术全面扫描网络内容,精准识别不良信息。开发大学生专属的“情绪地图”,实时监测贴吧、微博中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不良苗头,即刻启动“谣言粉碎机”。高校通过开发网络生存实战课程,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亲身体验真假信息的博弈。学生戴上VR眼镜,化身元宇宙中的村支书,处理境外势力煽动村民的事件,并通过智能评分系统获得政治免疫力段位。同时,开发谣言鉴别模拟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照妖镜”识破历史虚无主义的套路,通关后可解锁“红色网络卫士”电子勋章。此外,积极培养校园正能量网红,在B站、小红书等平台挖掘有潜力的学生博主,利用大数据分析其粉丝影响力,为其提供爆款制造智能工具包。最后,建立“网络红人成长档案”,跟踪记录其内容传播效果,对表现优秀者授予“青春领航员”称号,以此带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设。
三、智媒技术赋能多维监管体系,筑牢政治认同数字根基
智媒时代的网络监管需要突破传统线性管理模式,构建“法治保障-技术治理-协同共治”三位一体的智能监管范式,为网络规则装上科技盔甲。
政府应运用新技术加强网络管理,如同给法规装上“追踪器”。通过区块链技术追踪不良信息发布源头,各平台随即采取处理措施。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联合治理。技术公司需搭建政府、学校、平台的“联合值班室”,在共享数据的同时确保隐私安全。高校要建好网络防护训练营。在学校虚拟实验室里,教师可模拟境外水军造谣场景,带领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识别异常账号,演练如何引导舆论。高校可以开设反诈网课,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体验“信息茧房”,通过模拟训练学会识别算法推送的偏见信息。(张玉 郑州轻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