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对于河南省来说,“三农”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农业强省建设的根本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是补齐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农业农村发展缓慢这个短板的首要选择。为此,必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强省。
一、河南省乡村振兴的成效
近年来,河南省在集中资源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着力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各项工作,加快由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的跨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初步成效。2021年,河南粮食总产量为1308.84亿斤,在全国仍居第二位。各地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6158.46万亩,比上年增加50.27万亩。河南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河南生猪存栏和生猪外调量均居全国第 1 位,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887万吨,比上年增长16.3%;牛奶产量3683万吨,增长7.1%,牛奶产量居全国第 6 位。 目前,全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0%,主食产业化率65%,农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为万亿级产业,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三全、思念、想念、白象等品牌享誉海内外,不仅丰富了“国人厨房”,更走进了“世人餐桌”。 2021年,河南新改建农村公路7356公里,新增9000个自然村通硬化路,圆满实现全省17.9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目标,“百县通村入组工程”完美收官,“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成果不断巩固,“四好农村路”创建全国领先,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城乡客运网络逐步建立,农村客运运营里程29.4万公里,全省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16个、省级示范县55个。在农村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方面,河南全省 5G 基站达到 12.47 万个,5G 网络实现乡镇以上和农村热点区域全覆盖,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截至2022年8月底,全省累计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849万户,全省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超过8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3%,全省创建“四美乡村”9200个、“美丽小镇”500个、“五美庭院”183万个。
二、河南省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乡村振兴总体上取得明显进展。但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和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特别是在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继续推进乡村振兴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增强
近年来河南多数农户多元收入有了明显增长,但保持持续增长的难度加大,部分群体、部分区域、部分产业的减收风险增加。近年来,农民家庭就业结构发生变化,返乡农民越来越多,就近就地就业增多,外出务工就业相对减少,使农民的家庭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是留守家庭和返乡的以老年农民为主,大多数全职务农,就近就地就业较少,农业收入的重要性增强。二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影响,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机会、就业时间明显减少,外出务工收入增速明显下滑,尤其是部分年龄偏大农民工因就业机会少而返乡转为就近就地就业,务工收入有所下降。三是受宏观经济的压力和疫情的影响,全省的乡村产业发展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受到很大影响,进而使得农民的就业和持续稳定增收问题面临较大挑战。一些龙头企业由于受到行业周期因素和诸如新冠疫情和非洲猪瘟等偶发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由此带来一些农民工资性收入有所下降。四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2021年河南部分地区遭遇特大降雨形成水灾,影响了秋季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如河南淇县的不少农户玉米基本绝收,规模种植户和养殖户受影响较大。尽管国家及时给予了灾害补偿,但不少新型经营主体损失仍然较大。
2.新型集体经济亟待创新机制
河南大部分乡村都成立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但新型集体经济的机制不活,导致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一是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单一。多数村庄发展集体经济的形式以物业经济、出租经济为主,收入形式是较为单一的租金收入,缺乏自主经营项目。二是新型集体经济政策依赖性强。不少村庄的集体经济是政府扶持项目形成的资产收益,主要是光伏、设施农业等扶贫项目形成资产,缺乏自主拓展的产业项目。三是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掣肘较多。在部分村庄,集体资源资产低效无效利用。四是联村发展机制亟待破题。调研中发现少数村庄通过集体经济跨村联合发展,实现了以强带弱,共同发展,但这尚局限在极少数村庄,需要总结提炼,加快推广。
3.农业规模经营需要提质增效
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目前河南省农业总体上还是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农业经营粗放、效益不高。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发展迅速,但普遍规模较小、运作模式欠佳、影响力有限、竞争力不强。土地流转稳定性差,存在短期行为,农户土地细碎程度较高,反映出农业规模经营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户经营的土地仅为自家承包地,转入土地的农户转入规模也比较小,只有少数转入土地面积达到了规模经营标准。如杞县邢口镇、葛岗镇一些农户经营土地面积达到100亩以上。多数农户经营的土地比较细碎,地块分散,不能集中连片,不利于开展机械化作业。多数农户在耕地、播种和收获三个环节购买机械作业服务,但在施肥、打药、灌溉等环节依然依靠人工劳动。这使得多数农户农业生产劳动投入过多,无法精准进行要素投入,造成了农业资源浪费,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任重道远
河南乡村振兴需要一支热爱乡村,既能够吃苦耐劳又真正掌握了种粮种地生产技术和发展农副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但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严重,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不仅缺乏充足的人才总量,也缺乏较高的人才质量,更缺乏完善的人才结构,特别缺乏起关键作用的乡村振兴带头人。近年来,农业科研生产等技术人才占农村常住人口比例偏低,农村现有干部队伍年龄偏大,且缺乏具备种粮种地生产技术和发展农副业等生产和经营管理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干部队伍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匹配,成为乡村振兴的瓶颈问题。与乡村人才缺乏相伴而生的问题是组织建设滞后。近年来,河南各区县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各项工作进步很大,业绩也比较突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所加强。但是,一些乡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足。有的基层组织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好。特别是有的村主任书记缺乏示范带头作用。有的村主任书记年龄过大,缺乏朝气,活力不足,难以完成乡村振兴的重任。
三、推进河南省乡村全面振兴的对策
面对乡村振兴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要遵循农业农村发展规律,顺应农民群体发展诉求,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强化乡村全面发展要素支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1.引导产业下沉乡村,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振兴的其它方面工作才能够顺利推进。要把产业链更多环节、更多适合乡村的产业留在乡村,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多元化收入持续增长。一是继续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土地流转、生产服务等农村要素市场,为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服务规模经营与土地规模经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激发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效益。二是推进城乡产业融合。要依据各乡村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当地的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和特色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在生产模式上相融合;发展新型农家乐及特色种植业,打造田园综合体,加快农业与农村生态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现代物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发展县域富民产业。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灵活就业产业,为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老年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做好农民就业创业服务。大力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搭建县域农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推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就近就地创业就业。
2. 创新集体经济形式,增强组织带动作用
物业经济、出租经济是集体经济中风险较低、收入稳定的实现形式,但仅限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好、区域优势明显的地区。对于多数村庄来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还要主动选择适合的产业和经营形式,发挥出集体经济组织赋能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全面发展的作用。应根据村庄市场主体发育情况和集体经济自身基础,选择市场主体参与较少的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借助政府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探索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路径。如参与农业生产服务的居间服务或者直接提供服务,组织对接或提供集中式、互助式养老服务,组织实施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管护等公益性项目等,解决村民生产生活难题,营造村庄宜居宜业发展环境。要清理规范集体资源资产利用形式,有效盘活集体资源资产。探索联村发展机制,促进强强联合、以强带弱、弱弱互助形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团式、区块化发展。
3.培育骨干带动力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就是实现小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的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积极推广循环发展模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 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调动农民现代化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要重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各类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的服务引领作用,以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服务,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破解小农户分散化农业生产经营难题,把小农户纳入到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要建立区域性、综合型的现代农业服务平台,集成土地流转、要素供给、生产服务、主体培育等功能,为各类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供要素支撑、服务保障,加快推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4. 突破人才瓶颈,建强基层党组织
人才对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无论是大学生“村官”,还是驻村第一书记,说到底,都是政府对乡村的人才导流。除了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更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人才的到来与回归,所以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育、人才导流机制。一方面,乡村要“筑巢引凤”,通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就业环境,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产业经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进城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等返乡创业。配套出台人才引进激励保障办法,建立明确的晋升通道和奖励机制,通过高薪酬和高服务增强农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乡村也要搭建人才培育体系,要加快兴办乡村职业教育,把乡村职业教育融入乡村建设,建立农民参与的乡村教育推进机制,使农村有志青年接受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掌握职业技能,将丰富的人力资源变成丰富的人才资源,从而更好地发展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活力的提升。在吸引人才的同时,还要强化农村党组织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合理有效支配资源的能力。一要不断增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可通过“新乡贤”“头雁回归”等多种途径,解决支部带头人问题。通过强化纪律、提升素质、学习教育常态化等,逐步提升基层组织的感召力、战斗力。二要切实强化党组织在基层组织中的领导地位。2018年以来,在农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重新倡导支部书记与村主任一肩挑的政策,推进支部成员与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的措施,以强化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的领导,从而实现党组织对农村其他社会组织的直接领导与监督。(焦作大学 司国斌 孟笑扬 王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