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耻之一字,乃人生笫一要事。”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明德知耻作为中华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个人修身、社会教化的心学根基,治国理政、强国兴家的基本方
“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明德知耻作为中华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个人修身、社会教化的心学根基,治国理政、强国兴家的基本方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这门关键课程,就是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明德知耻、砥砺品行,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要确立好思政课“明德知耻”的育人目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检身,常若有过。”朱熹有云:“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修养、道德、廉耻,涵盖学校思政课的基本要义,教育引导着学生人格气象及其养成。知耻才能进取、知耻才能向上。一个缺乏耻辱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和未来的民族。回顾近代中国百年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以近代百年的屈辱史换来的,是被列强一“棒”一“棒”打出来的。没有民族耻辱感,就没有救亡图存运动,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曾蒙受百年耻辱的中华民族,对此理解深入骨髓。要教导青年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上好思政课“明德”,就是通过思政课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大德的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树得更牢;“知耻”就是通过思政课教学引导大学生将知荣辨耻、扬荣抑耻、近荣远耻,使之成为学生行为准则和习惯。要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教育引导学生以“明什么德、知什么耻”叩问心灵,以“吾日三省吾身”砥砺品行,教育学生清白“为本”、踏实“为人”、认真“为事”、诚信“为业”,真正使学校思政课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要设定好思政课“明德知耻”的教学内容。正气不盈,邪气必生。耻感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内容是既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的教学体系。两者内容既具有根本属性一致、目标指引趋同和主体内容接近的相统一的一面,又存在着教育内容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近观与远观的内在区别。就思政课堂教学而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好课,增强耻感教育的时代感和现实感,树牢知耻明耻的道德价值信念。聚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上好课,以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西方侵略为国耻,讲清楚洗刷百年耻辱“站起来”和摆脱贫穷和落后“富起来”理论体系,教育青年学生明史而知耻,知耻而后勇,激励莘莘学子努力奋斗。聚焦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上好课,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深刻揭示新时代唤发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和实践的伟力,让“真理的味道”在新时代越品越甜,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青年心坎里。聚焦国情教育、国际形势和民族忧患意识教育上好课,讲清楚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讲明白依然存在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既讲清“是什么”,更讲透“为什么”“怎么做”,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以斗争精神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以理性的思考、务实的行动、创新的精神迎接挑战、积极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承诺。
要谋划好思政课“明德知耻”的思路举措。“耻可以全人之德”。清朝学者萧抡说:“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水泉灌,心以理义养。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地缘政治博弈持续加剧。同时,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竞争日趋激烈,部分青年大学生选择心态“佛系”、状态“躺平”、学习“摆烂”,以“低欲望”“自嘲式”“逃避式”“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选择应对当前社会带给青年大学生的压力。能不能培养出在世界上“掰手腕”“一顶一”的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建设者,是对教育的重大考验。要推动观念更新,善于把方向变方法、把思路变举措,找准“路和桥”。要紧盯学生成长中受自身性格、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周边事物影响而形成的问题,治早治小,纠偏扶正,教点育面,涵养人格;使神州学子勿忘国耻,铭记昨天,恭默深思,搜求己过,改过为善,拼搏当下,报国强国,振兴中华。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上好思政课,涵育莘莘学子“明德知耻”品行。要突出“明德知耻”砥砺品行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用好融媒体、人工智能、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载体,搞好“学段衔接、资源共享、数字赋能、内外联动”的大思政课建设。除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借助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形式之外,还可以使用辩论式、翻转式、答疑式、演讲式、表演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展现明德知耻教育的内容。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明德知耻的“第二课堂”作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现耻感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紧扣耻感教育主线,有效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夯实明德知耻的思想根基、自觉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给神州学子留下“明德知耻”的思想烙印,培养青年学生“德行”,让他们受教育知耻责己,用好“自省”镜,不断洗濯思想、修养德行、提升境界,争做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作者:李秀铎,系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旅游学院廉洁文化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为四川旅游学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协同改革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G202104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