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网络意识形态是重中之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涉及整个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人民安全,是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范畴。而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识别、诊断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起点。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网络意识形态是重中之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涉及整个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人民安全,是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范畴。而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识别、诊断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起点。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认知
网络衍生出新的生活内容和习惯,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心理,当这些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网络而发生 普遍性变化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处在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当中,正在从事着以往不曾有过的许多社会活动内容。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 B •泰勒认为,“文化,或文 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网络亦是一个综合体,网络的运用、内容以及网络与人类 社会发生关联而表现岀来的物质和非物质对人们的思想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重塑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化。
网络意识形态伴随互联网的全球化、普及化和平民化趋势的加 强,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和探讨的焦点性话题。由于网络意识形态产 生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以其鲜明的网络特征区别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 态,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新范式。当下,关于网络意识形态的定义,一般认为主要有三种:
一是体系说——把网络意识形态当作一种对网民行为具有机制指引功 能的思想体系。有学者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网民看待网 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代表着网民的利益,指导网民’行动’,并通过虚拟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新的范式。”
二是属性说——认为意识形态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出现的,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思想,而且也是某个阶级、社会群体的要求、愿望和理想,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发展离不开其维护特定阶级、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的属性。
三是拓展说——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传统意识形态在空间上的拓展。 有学者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信息工具的使用而产生的新 的意识形态领域,是传统意识形态要素在网络信息空间的延伸和再现,并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并非是指网络空间中自然产生的各种意识形态及其 所构成的观念体系,而是指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表现方式和传 播方式。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含有各种意识形态倾向的信息的网络生存现象,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发展的渐进式过程”。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网络意识形态有着自己的运行逻辑和本质特征,结合学界已有成果,概括如下。
(1)技术性 网络社会空间的网民身处海量的信息中,要从海量信息中抽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网络意识形态就是网民在 抽取信息的过程中经过加工、整理、解释、筛选和改造而形成的。信息的抽 取需要一定的技术,现在常用的技术就是搜索引擎和数据挖掘技术。前者比 较简单,适用于广大网民,后者技术难度比较高,适用范围比较小,对挖掘潜藏字信息和现象背后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得 的信息更接近其本质,网民对此形成的思想和意识也更稳定。
(2)象征性 象征化就是符号化。信息的符号化就是数据。网络意识形态作为网民信仰、价值观念的思想 体系,其载体就是符号化、数字化的信息,在网络中呈现为各种形式的数据,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数据性特征。网络意识形态的数据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网民身份的符号化、网民消费对象的符号化和网民表达形式的符号化三个方面。在网络世界中,网民隐匿各种身份信息,代之的是富有自我认同感的符号。他们既可以恒定使用一种身份符号,也可以不断地更换身份符号,身披各种马甲,扮演各种角色,自由穿梭于网络空间中。为此,网民在网络社会空间中的身份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与难辨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打破了熟人社会人们交流因社会规范的制约而造成的言行非自由性。交往双方通过借助数字化、符号化身份达成平等、自由、共享,交往效率提高。同时在网络中,网民消费的对象不再是实物,而是信息,既包括对电子商务中的电子产品消费,也包括对形式多样的 网络文化产品的消费,还包括对网络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消费。浏览、下载是网民最常用的消费方式,通过符号化消费使信息资源转变为网民自我意识观念。
(3)互动性 网络意识形态作为网民的一种思想观念体系,是随着网民思想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网民在网络社会空间中不是孤立存在的,互动交往是其网络化生存的重要特征,其意识形态成长也呈现出显著的互动性。网络社会的互动类型包括网民个体之间的互动、网络群体之间的互动、网络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三种,网民就是在这些互动类型中不断交流思想、拓展视域、化解冲突,进而促成心智和意识成长的。有学者表示,网民意识成长的互动性表现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为信息交换。即网络个体摆明自己的意识观念,相互交换信息。在这种交往关系中,网民的交往都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互惠。网民在交往互动中通过相互提供信息来维持交换的平等。 网民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接触他人的思想价值观念以 及分享自己已有的思想价值观念。第二层级为意识冲突。通过信息交换环节,有与自己思想价值观念相契合的,也有与已有的思想价值的观念不一致的。此时,网民的观念意识在冲突中不断地反思、判断与选择、解构。第三层级为意志强加。在网络互动中,占优经济优势,或者是技术优势的个体或者群体将其意志、思想价值观念强加于他人身上,这种现象称为网络意识形态的被动式成长。第四层级是达成共识。在网络人际互动过程中,网民分出有用的信息,在交换信息、分享资源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作用意识冲突,理解接受、吸纳他人的思想观念,重构自我价值观念体系,达成价值共识,实现网络意识形态的顺利成长。
三、全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应对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全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传播效果欠佳、话语权边缘化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深入等问题,这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基于网络意识形态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建构风险识别机制,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增强主体意识,加强队伍建设。网络环境下,人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但也会增大监管难度。由于技术发展速度极快,人们认识以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中间有一段时间差,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应对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完善导致其对微信主体行为的约束力大打折扣。因而,增强主体意识,注重队伍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并且,要重点提升队伍的道德和政治素质。主体要学会自律和慎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牢记社会责任,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不触犯法律作为最低要求,文明行使话语权。要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增强辨别信息的能力,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倡导宣传健康文明的价值观念。网络空间是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场所。管理者要有崇高的政治信仰,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拥护党的领导并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捍卫其主导地位。
二是创新传播内容,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吸引力。第一,丰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容。在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 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播内容的理论性不适度,要么理论性太强,人们难以理解,要么太过通俗化,不易引起人们 的重视,难以实现传播效果。纵观人类历史,很多话语得以流行是因为这些 流行话语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容易理解、接受并且容易使 用,但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往往晦涩难懂,具有很强的学术型,在生活中不容易使用。所以,要想增强吸引力,一方面要畅通民声民意,加强与群众生活的联系,丰富创新话语内容,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更加通俗化、大众化,从而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另一方面,话语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太过通俗化,通俗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 会转变为低俗化,这样极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因而要把握理论化与大众化之间的度,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契合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魅力。
三是创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方式。创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要切实深入到网络空间中,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了解人民群众,这是前提条件。要摒弃以往说教式的语言,仔细观察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中的语言使用特点,熟悉这种表达方式,合理利用这种表达方式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最后,要改变以往自上而下单向的灌输式表达方式,与信息的接受者平等的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建议,无形中也会提升话语的吸引力,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
四是注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自新媒体出现以来,我国就对其产生与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与时俱进地提出了 “媒介融合”这一理念。从当下社会现实情况来看,媒介融合是媒体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是推动微信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创新举措。媒介融合指的是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双方形成良性互动,共享资源,合力发展。一方面,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各施所长。紧密结合主流意 识形态的传播内容与两种媒介的特点,健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制,提升主 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在宣传发布法律法规和国家大政方针等一些性质较为严谨的内容时,可以采用传统媒体,充分利用公众对传统 媒介的信任与认可,保证了内容的严谨、正确;在宣传他们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注意事项时,可以借助于微信平台,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有利于公众的理解与实行。另一方面,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合力,达到最优目标。《人民日报》微信平台公众号的建立,率先开始探究如何更好地借助于微信 公众平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积极抢占微信这一新兴网络媒介,实现最佳效果。(谢艳丽,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 “全媒体时代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风险防范及治理机制研究 ” (2020BKS024 )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