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共建 > 正文

网络化背景下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路径

2021-12-31 11:46:18 来源:映象网

[摘要] 网络化境遇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意识形态,沿着这样的逻辑,我们才能在开放和聚合的理念下探求网络化境遇下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的路径。

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都关系到民族、国家、社会的“信仰体系”,并为公众的社会行动提供合法性依据。网络化境遇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意识形态,沿着这样的逻辑,我们才能在开放和聚合的理念下探求网络化境遇下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的路径。

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输平台,作为人类传播过程中运载和传递讯息的重要介质,和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相比,网络因其依托的技术形式不同,决定了所承载的信息传输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网络化境遇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出现了新特点和变化。网络结构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和信息自由共享的平台,人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在这种条件下,传统的意识形态建设方式、传播观念、传播体制和传播手段面临很大挑战。因此,如何通过网络进行有效的意识形态建设,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1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11 亿,较 2020 年 12 月增长 2175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 71.6%,较 2020 年 12 月提升 1.2 个百分点。 截至 2021 年 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10.07 亿,较 2020 年 12 月增长 2092 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 99.6%,与 2020 年 12 月基本持平。截至 2021 年 6 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 2.97 亿,占网民整体的 29.4%;城镇网民规模达 7.14 亿,占网民整体的 70.6%。 截至 2021 年 6 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 99.6%;使用电视上网的比例为25.6%;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 34.6%、30.8%和 24.9%。不少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网络监控手段和管理制度,但这种硬性的监管依然面临一定的困难,具体表现为内容传播难以控制,内容提供者难以控制,内容本身难以控制。

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利用互联网络进行信息传播方面的规定,配合制定了相关法律条令和技术监控方式。但仍面临不少考验。一是目前网络监管手段的发展还远远赶不上互联网技术及其信息传播的速度;二是管理手段面对无孔不入的文化和思想渗透,难免出现疏漏。因此,除了硬性的规制与约束外,网络如何以平等的态度、全新的观念去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力量博弈中如何获得尽可能多的集体认同,如何通过信息传播建构主流价值体系在全球信息格局中更多的认同力、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需要及早进行前瞻性的探讨和研究。

网络自主性的信息传播特点和迅速普及的传播现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为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难得机遇,包括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及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意识形态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增强了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网络技术自由幻象的背后并非各种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平等交互。

互联网技术发端于美国,其强大的信息基础工程的建构权力归属于美国。技术即意识形态,当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整合世界得以连通的最关键方式时,技术的统治地位及其所附加的文化意识形态便是更隐蔽的手段。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在世界软件岀口排名榜上,前三位处于绝对优势的是美、德、日;在当前的国际信息网络中90%以上为英 文信息,中文信息不足0.4%。美国凭借绝对的技术和信息垄断优势在全球的意义生产中居于支配性地位,各国的文化“主体”性被削弱,甚至可能被重新“塑造”。这种意识形态的操控更加隐蔽并且比以往赤裸裸的殖民更加有力。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过: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国际互联网的首创者美国极力主张“各国政府应拆除全球互联网扩展的人为障碍”,以便实现它一贯强调的所谓“信息的自由流通”的原则。但正如美国新闻媒体历来标榜的“自由”“客观”“公正”充满着虚伪性一样,国际互联网上的“民主的公正的论坛”也不可能存在。这种强势的网络信息优势,对我国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多元化和互为主体性,社会上出现了多种的思潮或思想观念,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提高网络化境遇下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凝聚力。一是注重隐性内容和路径的探寻。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贴合民众的口味,贴近民众生活,结合民众需要,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要做到国家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和社会心理的有机结合,将理论渗入人们的心里,必须针对受众的特征和需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这种理论化的文字转化成内容可视化的形象展示,比如表格、图片、视频等,为顺应网民注意力的改变,要实现理论概念向感性象征化展示的转变,使理论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转变成可视、可听、可感的形象化,实现可学可亲可敬。   

二是切实提高提高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差异性和多样性是社会思潮的特点,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新成果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要把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并把它切实“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整合“融入”主体和对象间的关系,强化互联网媒体作用发挥。要认真评估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基本走势,具体剖析、正确评判各种社会思潮的性质。意识形态反映人民群众对利益的诉求,只有满足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使这一话语体系形成现实的基础。为此,用好“利益”这个调节杠杆,正视各种社会思潮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并妥善解决,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赢得民心。同时,提高国民意识形态辨别能力。 

三是加快构建网络意识形态正向发展机制。引导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分析各种社会思潮,认清本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网络阵地。坚持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占领网络阵地,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社会的主流,使人们在良好的氛围接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健全民意反馈机制。要开辟、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尽可能原滋原味向政府反映民意,缩短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 

四是优化舆论生态。正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共识建构是应对意识形态挑战的根本对策。意识形态的特殊在于它是有关价值、信仰或意义的观念体系。要鼓励负责任的言论表达和观点的理论互动,引导网民群体就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的标准和原则达成共识。(朱四倍: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研究 (2019BKS019 )”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