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加强河南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2025-04-24 15:01:20 来源:映象网

[摘要] 中国传统村落如同一颗颗灿烂的星辰,散落在中国大地上。不同地域的传统村落承载着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国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村落如同一颗颗灿烂的星辰,散落在中国大地上。不同地域的传统村落承载着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国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省内分布着大量的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是河南农耕文明的精华和重要遗产。新时代,加强河南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深入推进河南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

一、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基本特征

目前,河南共有传统村落1032个,其中274个村落入选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从分布范围来看,河南传统村落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数量如下表:

河南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特征。每个省辖市都有一定数量的传统村落,但是在分布上明显不均衡。传统村落数量在70个以上的主要有平顶山、信阳、洛阳、三门峡、南阳、鹤壁和安阳七个省辖市,占全省传统村落数量的73%。同时,这七个省辖市中有203个传统村落入选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占我省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的70%。然而,商丘、郑州、周口、濮阳、驻马店、开封、漯河、济源传统村落数量均在30个以下。其中,较为集中的传统村落为我省加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提供了一定条件。

河南传统村落依照地理空间分布可划分为几个集聚区。第一,豫北集聚区。主要包括焦作、新乡、安阳和鹤壁。第二,豫中集聚区。主要包括郑州、洛阳、许昌和平顶山。第三,豫南集聚区。主要以信阳为中心。第四,豫西集聚区。主要以洛阳和三门峡为中心。一般而言,传统村落的分布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大多分布在临近山脉或水系的开阔地带。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同样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分布在环嵩山、太行山、伏牛山和大别山四大山脉。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信阳市的新县和光山县、平顶山的郏县、安阳的林州市和洛阳的嵩县5个县(市)入选为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为我省加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我省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传统村落集中保护和利用,为我省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生机活力。

二、河南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在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上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发展道路。目前主要采取的方式方法有:

编制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前提。目前,我省对传统村落较为集中的地域进行科学规划,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调整布局,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郏县实施的“一环串联、四区统筹、五核引领”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方案;林州市以红旗渠为核心,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各具亮点的活化利用模式;嵩县统筹传统村落与其他村庄联动发展,促进传统村落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等等。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我省传统村落集中保护利用不断被写入到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目前,各地正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格执行各项编制规划,完善传统村落集中保护利用政策机制,积极稳妥推进项目建设,形成了一大批各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集中保护利用经验模式。

加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我省有16个传统村落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经过十多年的普查登记,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被发现。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厅、财政厅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当前,我省1032个传统村落的用水、用电、用网等基础设施基本全覆盖,为集中连片利用保护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地理位置条件较好的传统村落利用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到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全过程,初步实现了居民增收和村落得到保护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我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以整治村落环境为着眼点,不断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扩容建设,为加强传统村落之间的密切联系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走文旅融合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文化产业不断繁荣兴旺。传统村落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无数游子们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守住了传统村落,就守住了游子无处安放的乡愁。河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我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擦亮文旅融合品牌,坚持走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道路,初步形成了郑州市海上桥、洛阳市卫坡、鹤壁市施家沟、焦作市一斗水、信阳市田铺大塆等乡村旅游热点,为我省加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提供了经验借鉴。目前,我省不断深化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努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旅游特色品牌,让更多的河南传统村落文化“出圈”,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三、河南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优化路径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河南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需要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手段持续深化探索,不断优化我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路径,助力河南乡村全面振兴。

发挥党建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引领作用。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的前提。首先,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把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写进“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中,在全省范围内加强传统村落的统一规划,防止千村一面,杜绝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其次,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确保党的各项政策能够得到及时落实。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担当作为,不断提高做基层群众工作的能力。最后,大力推行“党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模式。积极实施“省委统一领导、地市党委督导、县(市)党委谋划、乡镇党委包村、村党支部包户”的网格化治理模式,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我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焕发生机。

积极探索县域统筹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城与乡是人类生活的两大空间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与乡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首先,促进生产要素向传统村落倾斜。在传统村落较为集中的区域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为传统村落集中化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打破县域之间的行政壁垒。传统村落分布主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我省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山脉或水系发达的开阔地带。因此,统筹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不能完全以县域行政界限为标准,而要在坚持县域为主导的前提下,加强县域之间的沟通合作。最后,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品牌创建活动。以县域为中心提炼传统村落价值特色,因地制宜打好“特色牌”,明确传统村落发展定位,从原有的单一类型保护利用转变为多类型、多区域的村落集群式保护利用。

利用科技赋能促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越来越焕发出新的活力。首先,加强对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科技研发。传统村落一般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村落房屋建筑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抢救性保护难题。因此,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加大研发力度,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实现对传统村落的集中保护。其次,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宣传我省传统村落。实现我省国家级传统村落尽快落户到“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平台,运用“多方式、多场景”技术手段、倾斜摄影和三维扫描技术等手段充分展现我省传统村落基因特征,不断提高我省传统村落知名度。最后,开展地方性传统村落数字化平台建设。积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取传统村落基因文化信息,形成传统村落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传统村落数字保护利用平台,不断推动我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韩东云,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刘志伟,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河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24ZT021)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