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深化农业国际合作 建设河南农业强省

2025-04-24 14:53:36 来源:映象网

[摘要] 推动河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全面提升河南农业开放水平,是河南深入落实“四高四争先”战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

推动河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全面提升河南农业开放水平,是河南深入落实“四高四争先”战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剖析河南农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境况发现,可通过优化多式联运、力造农品标识、完善资源互补、强化对外投资等方式,为河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河南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下“郑洛双圈”建设,到新发展格局构建下的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与南部—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示范区、北部—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三极协同”,再到“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陆海空网“四路联动”,河南区位优势显著,农业基础极佳。   

农贸规模增长迅速。从乌兹别克斯坦开往中国的首列绿豆专列,到巴基斯坦瓜达尔备受关注的河南农业产业项目。从俄罗斯、西班牙等市场销售火热的食用菌棒及加工产品,到中亚、美洲、非洲等地区广泛拓展的一拖农机修造业务,河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近4000亿元,占全省外贸比重近一半,其中农业贸易贡献显著。

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河南通过技术输出、平台共建、产业链协同等模式,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数字领域合作空间。一方面依托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郑州智慧农业试验区等创新平台基地,持续巩固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农机等领域的技术优势,现阶段省内已建成超500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为技术输出提供成熟模式。另一方面将农业数字化纳入“一带一路”合作框架,通过与沿线国家签署《农业数字化合作备忘录》,构建“数字丝绸之路”,为更多沿线国家提供技术培训,同时设立“农业数字化出海”专项基金,引导省内企业开展跨境数字业务。

国际合作成效显著。依托农业科研优势,河南持续向中亚、东南亚国家输出小麦高产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省内企业也加快了对外资本“走出去”的步伐。双汇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肉类加工厂,三全食品通过中欧班列向中东欧出口速冻食品,河南农垦集团、牧原股份等企业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租赁耕地种植大豆和玉米,年产量超50万吨。在人才合作培养方面,省内高校招收来自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的农业专业留学生,推动河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人文”的双向交流。

二、河南农业发展的机遇挑战

产品附加值率待提高。当前河南出口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初级农产品占比超60%,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40%。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仍以原料出口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专用面粉、玉米淀粉衍生物等)。出口品类集中在蔬菜、食用菌及肉类等少数领域,高附加值功能食品、预制菜等占比不足15%。农产品进口端高度依赖印度、泰国、缅甸等少数国家。出口则集中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对中亚、东欧等新兴市场开发不足。波兰、塔吉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潜力国仅占河南农产品出口份额的6.3%。

高质量合作空间待拓展。现阶段产品出口主要依靠传统贸易渠道,“海外仓+数字营销”的新型贸易模式应用仍然欠缺,产能合作项目和资本合作项目深度不够。河南与“一带一路”国家签订的农业合作协议中,70%的合同为购销合同,技术合作和投资协议占比不足20%。种质技术对外依存程度较高,其中芝麻、小麦等作物育种技术对荷兰、以色列的依赖程度高达40%。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等国的农业合作以土地租赁为主,未在种子研发、种植技术联合攻关方面形成深度合作。

品牌优势建设待挖掘。多数农业企业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策略,“领袖定位”或“市场补缺定位”意识缺乏。新郑红枣、信阳毛尖等地理标志产品尚未形成统一品牌矩阵,存在“一地多牌”现象。国际品牌知名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中原农耕文化”内涵未被充分挖掘,优势农产品品类缺乏“黄河农耕带”文化标识。如“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中,河南企业参展率不足8%,且产品多以陈列为主,缺乏利用AR\VR技术开展的智能辅助互动体验。

三、河南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优化多式联运促推产业链整合。一是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强化国际班列衔接,加密郑州至中亚、中欧班列频次,开通“农产品专列”,缩短运输时间。推动“冷链班列+航空货运”联运,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区冷链仓储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东南亚水果48小时直达、欧洲乳制品72小时通关。完善枢纽节点布局,升级洛阳、南阳等次级枢纽功能,同时增加“一带一路”沿线海外仓,降低物流成本。二是推进跨境产业链整合。建设境外农业合作园区,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布局“种植—加工—贸易”一体化园区。同时延伸产业链附加值,推动“农业+制造+服务”全链条输出,向中亚出口智能灌溉设备。在印尼设立棕榈油精炼厂,利用河南食品加工技术提升产品溢价。三是构建全链条溯源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从“农田—口岸—消费者餐桌”的全过程追溯体系,保证跨境农产品品质,塑造河南农产品良好口碑。

力造农品标识拓宽国际市场。一是丰富农产品贸易结构。发展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借助中原农谷建设机遇,重点开发速冻调理食品(预制菜)、功能性农产品(怀药提取物)、有机面粉制品等,推动出口品类从初级原料向终端消费品升级。构建特色农产品矩阵。按区域优势布局“三带六区”出口基地,二是包括豫北优质小麦深加工带(新乡、安阳)主攻中亚面制品市场,豫南果蔬菌类出口带(南阳、信阳)对接东南亚需求,豫东畜产品加工带(周口、商丘)开拓中东清真食品市场。三是拓展国际市场。分级定位目标市场,确立战略核心市场(东盟、中亚),积极推进包含泰国曼谷、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在内的5个海外仓建设进度;深入挖掘冷链物流潜力,积极拓展辐射半径范围内(东欧、西亚)的市场业务:依托“河南农品周”巡回展,加快推进乌克兰、阿联酋等10国的农产品市场调研:引导我省龙头企业积极参与BRC、JAS认证,力争早日实现认证产品出口额翻番。四是构建国际品牌认证体系。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国际化,引导信阳毛尖,西峡香菇等省内多个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欧盟PGI认证、中东Halal认证,提升品牌知名度,构建“豫农丝路”统一标识体系,强化专项基金对“豫农丝路”标识的补贴力度。

完善资源互补构建创新平台。一是完善战略资源互补机制。深化河南与巴西大豆种植基地的合作共建机制,积极推广“河南农机+巴西土地”耕作模式,配套建设仓储物流中心,巩固非转基因大豆进口渠道,缓解省内油脂加工原料缺口。引导特色资源双向流动,推进河南耐寒玉米品种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示范种植,形成“河南育种+俄罗斯种植”的联合机制;加快东南亚棕榈油、可可在郑精炼加工项目建设进度,促进“东盟原料+河南加工+欧洲市场”产业链格局加速形成。二是创新国际合作载体。积极推进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三链协同”示范区建设,支持南阳牧原集团生猪养殖场,郑州思念食品速冻饺子生产线项目建设,加快形成跨境闭环产业链。构建黑土地保护联合实验室、热带作物研究院等跨国农业技术联盟,推动国际农业产学研深度合作。三是打造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跨境农产品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数据互联互通。探索将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数据、中亚国家农业气象预警系统接入跨境农产品服务平台;借助AI/VR/AR等技术,设立农产品虚拟展厅,增强跨国采购在线购买体验,提升交易效率。

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对外投资。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农业对外合作专项补贴机制,扩大《河南省农业对外合作资金管理办法》覆盖范围,探索将数字农业技术输出纳入补贴范围,重点针对“一带一路”沿线新建冷链物流中心给予资金补贴,创新配置保理产品。创新、规范发行“一带一路”农业专项债券,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进度。二是强化对外投资模式。设立农业出海引导基金,鼓励“国企+民企”抱团出海,支持中小农业科技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加强农业全产业链投资布局,加快推进巴西“大豆全产业链基地”,印尼建设棕榈油“种植—精炼—生物柴油”项目投资建设。

作者:张博,杨祎, 河南工业大学

基金来源: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项目(2024ZKYJ29)的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