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中元节文化的三重情怀

2025-09-08 17:15:27 来源:映象网

[摘要]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节”“亡者节”或“七月半”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中元节,人们要举行焚纸燃香、祭祖祈福、点放河灯等活动。长期以来,虽然中元节被誉为了恐怖和阴森的气氛,却蕴含着慎终追远的感恩情怀、顺应自然的生存情怀、普渡众生的大爱情怀。这三重情怀相通相融相交,共同构筑出中元节文化的鲜明特色,彰显出中华民族古老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节”“亡者节”或“七月半”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中元节,人们要举行焚纸燃香、祭祖祈福、点放河灯等活动。长期以来,虽然中元节被誉为了恐怖和阴森的气氛,却蕴含着慎终追远的感恩情怀、顺应自然的生存情怀、普渡众生的大爱情怀。这三重情怀相通相融相交,共同构筑出中元节文化的鲜明特色,彰显出中华民族古老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

慎终追远的感恩情怀

慎终追远是中元节文化最为核心的情感内核,是传统孝道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实践。它主要通过祭祀仪式与活动,提醒人们铭记祖先恩惠,强化家族血缘认同,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因此,中元节文化彰显出中华民族“生前尽孝、死后追思”的伦理意蕴,体现出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感恩情怀。

中元节祭祖,是家族血缘认同的重要举措,是中华儿女感恩情怀的生动载体。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重视家庭血缘关系。中元节期间,许多农家将新收获的劳动果实供奉于先祖,感谢先祖庇佑农作物丰收,祈求先祖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家族兴旺。在传统文化中,人们秉持着“事死如事生”的孝道伦理。换言之,就是要像对待生者一样,恭敬、追思和缅怀逝去的先人。这种将灵魂不灭理念与孝道实践相结合的伦理观念,通过“慎终追远”的方式来实现民德教化,强化人们的感恩情怀。这种情怀生动体现在中元节肃穆而细致的祭祀仪式中,成为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社会时期,人们通过祠堂祭祀、新米供奉、焚香磕头等仪式,与先人开展心灵对话,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崇敬。现代社会,推动中元节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必须重新诠释传统孝道文化的时代内涵,倡导以精神追思替代物质供奉的祭扫方式。这就需要以科技赋能中元节文化,使“云祭祀”成为中元节祭祀的主要方式,以满足漂泊在外的游子因距离受限而不能返乡祭祀的心愿。这种新型的祭祀方式,有益于促进中元节祭祀从焚香烧纸转型到文明祭祀的绿色生活方式。这些祭祀仪式的变化,虽然有别于传统仪式,但仍然恪守着慎重追远的文化内核。

从古至今的祭祀文化演进中,中元节祭祀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强化缅怀先人之情,延续先人之脉,表达感恩先人之心,将家庭成员与家族先人之间的情感紧密地联系起来。换而言之,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家族血脉的延续和家族精神的传承。同样的,每个社会成员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中元节这个特别的日子,不仅要祭拜家族先人,还要缅怀英雄先烈,铭记祖先遗托,继承英烈遗志,埋头苦干、奋发有为、勇毅前行,在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中厚植家国情怀。

顺应自然的生存情怀

中元节诞生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体现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彰显出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古人逐渐认识到季节更替对农作物的影响,遵循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安排农业活动。中元节之时。人们既要祭祀和缅怀亡者,还要祭祀土地、放河灯等,蕴含着古人顺应自然的生存情怀。

中元节习俗,将家庭伦理扩展至自然伦理,表达出古人对逝者的追思与感恩,体现着古人对自然的酬谢与尊崇。中元节正值夏秋交换之际,夏收已结束,新粮已入仓。中元节这天,古人将新收获的第一捧粮食,作为祭祀祖先的供品,展示着农耕社会“报本反始”的道德伦理。同时,一些地方有祭祀自然神祇的习俗。比如:祭田神、烧包谷、焚烧纸钱等,寓意将劳动果实回馈自然神灵,维系人与大地的和谐共生。农历七月中旬,农事活动进入承上启下阶段,农田管理进入关键时期。南方需防旱排涝,北方开始秋收秋播。中元节的短暂休憩,成为了农忙的间歇调整,体现出古人适时而为的耕作经验和生存智慧。中元节前后,暑气渐退,秋意渐浓,昼夜温差增大,预示着自然界阴阳转换的开始。即是说,阳气渐收,阴气始生。通过中元节的一些禁忌,比如:忌田间劳作、忌动土或挖地、忌夜间灌溉等,提醒人们要注意调节劳作节奏、避免阴阳失衡、顺应天时变化。虽然这些禁忌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当代农业实践中,可选择性遵循中元节习俗的合理部分,为可持续农业提供文化支持。此外,放河灯寓意着古人对自然的感恩。不同于上元节张灯,中元节张灯是在水里,因而称之为“放河灯”,其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的孤魂野鬼。作为一种传统习俗,中元节放河灯反映了古人对灵魂的关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蕴含着古人对生命循环与自然感恩的理解,引导人们反思与自然之间的联结。

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挖掘中元节文化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必须着力将对“鬼节”的恐惧转化为对生态平衡的敬畏。因此,中元节启迪人们,要遵循自然界“生死更替”的法则,应坦接受自然的生命规律;要顺应节气调整或安排生产,利用资源需遵循自然承载力,减少或杜绝功利性掠夺,体现“取之有度”的农耕智慧;要倡导文明祭祀风尚,树立绿色祭扫新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等。从这些方面来说,中元节文化彰显出顺应自然的生存情怀,维系了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又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了启迪。

普度众生的大爱情怀

中元节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与民间信仰,鲜明体现出普度众生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跨越了时空和血缘的界限,展示出中华民族慈悲为怀、关爱他人的崇高品质。

中元是一个集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一体的节日,呈现一日三节的形态。它是儒家的祭祖之日,又是道家的“中元节”,还是佛家的“盂兰盆节”。孝道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最重要的部分。所谓孝道,是指家庭中晚辈对长辈、子女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虽然,儒释道三家对孝道思想的具体表述和践行方式不尽相同,但对孝道的核心地位、价值取向等却是出奇一致的。从儒家文化来看,中元节祭祖是为了感恩祖先、追缅先人、表达孝道,是践行百善孝为先的体现。从道教文化来看,中元节祭祀地官大帝,希望“地官”赦罪那些孤魂野鬼,祈求定人间善恶;与此同时,民间开展投食祭祀、诵经作法等布施活动,以普渡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从佛教文化来看,七月十五举行盂兰盆法会,济度苦难众生,报答父母养育慈爱之恩。归结起来,中元节习俗蕴含着善心、良心和爱心的深刻意蕴,又具有推己及人、关爱他人、普渡众生的大爱情怀。千百年来,正是通过将普渡众生的大爱情怀,融入到中元节的这些小小仪式,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得以弘扬,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得以强化,“老我老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中元节文化中普度众生的大爱情怀,对中华民族的和谐稳定具有重大影响。这种情怀,犹如初升的朝阳,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前进方向;恰似一股清泉,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内心世界。在这种态势下,人们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多做好事、多行善事、多结善缘,为国家和民族的祥和稳定奉献聪明才智。因此,我们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元节文化中普渡众生的大爱情怀,让爱的阳光常在,让爱的温暖永恒。

结语

中元节文化的三重情怀,构成了一个系统而深刻的情感体系。慎终追远让我们明晰,感恩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珍视家族情感联系和历史记忆;顺应自然让我们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普渡众生让我们知晓,要学会关爱他人,为社会和谐稳定恪守职责。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坚持文化自信,增强思想引领,凝聚奋进力量,必须大力挖掘和梳理中元节文化的崇高情怀,激发中元节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曹根记 张彤)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

项目来源:本文系2024年高校思政课优秀课程资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优秀课程、2023年度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项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项目号:SKSZYB23-02)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