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盛大节日。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盛大节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这个过程中,英雄的河南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戮力同心、奋起反抗,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学习河南抗战历史,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共同铭记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凝聚精神伟力。
充分认识河南在全国抗战大局中的战略枢纽地位
河南扼九州腹地,通十省脉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诸多封建王朝的兴衰起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诸侯联军远征牧野,终结了商纣王的暴虐统治;数百年后,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广武山一带长期拉锯,鸿沟成为双方对峙的天然界限;至两汉之交,汉光武帝刘秀以“云台二十八将”为核心班底,在昆阳地带以少胜多,击溃了王莽政权的主力大军,最终定都洛阳,实现“光武中兴”。东汉末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发动奇袭,焚毁袁绍囤积乌巢之粮草,决定了三足鼎立局面之形成。
1937年11月,豫北重镇安阳陷落,华北门户洞开,河南骤然升格为屏障西北与西南大后方的最后防线:若日军攻破豫西,可沿陇海铁路直取西安,切断西北国际通道并威胁陕甘宁;若郑州失守,则日军可南下直捣武汉,威胁四川革命根据地。危急关头,中共河南省委于开封北道门大街51号秘密重建,三个月内,即恢复豫东、豫西等18个县级党组织;以竹沟留守处的名义开办6期党训班、3期青年干部训练班、4期地方武装干部训练班和军政教导大队,先后向皖中、豫皖苏边区等派出基干队伍2000多人——这正是毛泽东“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宣言的生动注脚。
从竹沟升腾起的星火,终于汇聚成燎原之势;三千万河南儿女的血火长歌,翻腾起抗战胜利的汹涌浪潮。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宣告对日战争已处在最后阶段,“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要动员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八路军陇海、平汉突击队一周内连克密县、登封、宜阳、宝丰4城,拔除巩县回郭镇等数十据点,彻底肢解日军在中原的机动作战能力;新四军五师两周内光复确山竹沟和信阳四望山,完成对武汉的陆上合围;太行八路军横扫安阳、滑县、汤阴,贯通“华北—中原”走廊,使延安发布的指令能够直达抗日前线。正如李先念所言:“孤悬敌后而不堕,因民心为我之城池。”中原腹地以战略枢纽之姿,将兵家必争之地淬炼为伟大胜利之基。
深切体会河南儿女以不朽抗争铸就的精神丰碑
在抗日战争中,河南大地承受了深重的苦难,既是日军侵略的重点目标,也是军民浴血奋战的核心战场,其惨烈程度堪称抗战史上最悲壮的篇章:全省伤亡总数达1453万人,占全国伤亡总数(3500万)的41.5%;其中,直接死于战火与屠杀者超300万,因战争引发的饥荒、瘟疫死亡者逾600万,流离失所者近千万。这片土地几乎每天都在承受着日军飞机的轰炸:如郑州在整个抗战期间遭遇空袭174次,火车站、大同路、德化街等闹市化为焦土;1940年,洛阳遭遇三次大规模轰炸,东华街“家家挂白,哭声一片”,文明街防空洞坍塌,导致130余人窒息而亡。1938年6月,国民政府掘开黄河大堤,滔天洪水淹没豫皖苏44县,造成89万人溺亡,1200万人受灾,千里沃野沦为5.4万平方公里黄泛区,“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洪水过后,连年蝗旱灾害衍生的1942年大饥荒,又使300万河南农民饿殍载道,“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凡几”。
尽管如此,朴实的河南军民仍以惊人之力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兵员近200万(占全国征兵总量16%),规模仅次于四川(250万),位居全国第二。在洛阳保卫战中,第十五军1.5万将士(90%为豫籍子弟)面对日军坦克集群与毒气攻击,以“家乡沦陷,唯死战报国”之志血战18昼夜,最终仅2200人突围;南阳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八军一四三师师长黄樵松令副官购置白茬棺木置于师部,弹尽粮绝之际,特务连官兵抡大刀扑入敌群,以近乎全员玉碎之代价阻滞日军南下会师;1944年4月,日军集结重兵猛攻平汉铁路重镇许昌。新编第二十九师师长吕公良寸土不让,率部一日击退日军四次冲锋,以壕沟内尸骸相枕、堆积如丘之惨状践行“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就这样,整个河南大地以焦土千里、血沃山河的代价日复一日消耗日军主力,其战略深度与牺牲广度,实为中华民族生死存续之柱石。
“愿将一腔血,浇遍自由花。”在抗日战争中,英雄的河南儿女不畏强暴、自立自强,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死亡,吉鸿昌从容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诠释了共产党员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赤胆忠心;杨靖宇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向日军射出最后一颗子弹,日军解剖其遗体,发现腹中竟只有未消化掉的枯草、树皮和棉絮,不禁感叹:“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书生之志、将军之勇、匹夫之责,彭雪枫带领新四军第四师驰骋淮北时,正值37岁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亲临前线指挥战场,深入敌后开展动员,淮北平原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马蹄的足迹。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英雄们并非不知生之可贵,却更懂义之重于泰山;并非不惧死之痛楚,却坚信精神可裂长夜。这正是:“肉身可灭,脊梁永不断折;山河纵碎,魂魄必守家国!”
深刻领悟党的领导在抗日战争中彰显的中流砥柱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抗战意愿,率先倡导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3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布《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打破“左”倾教条主义对“上层联合”的禁忌,呼吁“联合一切反日力量,开展反日反帝斗争与反日游击运动”;长征烽火中,代表团又借巴黎《救国报》之口向四万万同胞呼喊:“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读罢《八一宣言》,张学良不禁长叹:“中共之气魄,令吾辈军人汗颜!”
于是我们看到: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之大旗,穿越平汉铁路,直插桐柏山脉。在抵达方城县独树镇附近时,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堵截。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赶到,他高喊:“共产党员跟我上!这是生死地,退一步即亡国灭种!”随即挥舞大刀,冲向敌阵。当国民党军队在豫中会战中37天连失38城,损兵折将20余万,沦丧国土4万余平方公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已经覆盖全省44.9%的国土,解放了1325万深陷日伪统治的同胞。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设“三三制”民主政权,吸纳开明士绅共商抗敌大计;实施减租减息政策,剥除囚禁穷苦百姓几千年的封建枷锁。太岳农妇王兰花带领200妇女,昼夜赶制5万双军鞋,并在鞋底密缝“保家乡”之字样;偃师船工王仲文冒死摆渡,身中数弹仍不放弃压舵,力保皮定均部强渡黄河。这份鱼水同舟的浩荡之力、初心如磐的使命信仰,终使中原焦土迸发重生之焰,让破碎的山河荡尽敌仇。
今天的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我们深知: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革命先辈和英烈的最好告慰就是把他们为之牺牲、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我们要聚焦“两高四着力”,进一步学习河南抗战历史,在对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和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崇高礼赞中坚定信心决心,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总书记为河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徐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