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从三个维度把握党性的基本内涵

2025-08-25 11:24:32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

党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中的一个标识性概念。可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却存在一些关于“党性”的错误论调,如“党性过时论”、“党性和个性冲突论”、“党性和人性对立论”、“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论”、“党性原则与市场原则对立论”等;在党内政治生活、思想宣传工作中也存在一些滥用、泛化党性概念的情况,易导致党性抽象化、空洞化、口号化。因此,从理论上澄清党性的概念内涵,是增强党性修养、夯实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党性,顾名思义,就是党的固有本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属性。胡锦涛曾指出,“我们党的党性特质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它既体现在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奋斗纲领、路线政策、组织原则、党的纪律和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上,又具体体现在广大共产党员、党的干部的理想信念、思想观点、道德品格以及学习、工作、生活等言论和行动之中”。也就是说,党性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既包括政党组织的党性,也包括党员个体的党性。而党章上之所以这么规定,是源于它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哲学根基。列宁曾明确指出,哲学也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所以党性又是一个哲学概念。从政党的党性、党员的党性、哲学的党性三个维度对党性的基本内涵进行澄清和把握,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什么是党性。

一 哲学的党性

哲学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在经验批判主义认识论的烦琐语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最新的哲学像在2000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列宁这里提出哲学的党性原则,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哲学的党派性,指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1886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即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家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列宁进一步肯定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分法,严厉地驳斥了当时流行的“实证论”者、马赫主义者等“哲学上的可鄙的中间党派”,并指出诸如折衷主义等一切企图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的超党性的“哲学中立论”,不过是玩弄“调和派的骗人把戏”而已。

二是,哲学的阶级性,即哲学上的党派是与阶级斗争相联系的,不同派别的哲学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倾向。早在1894年,列宁在《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一文中就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论述的梳理,强调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自始至终都是有党性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其彻底性就在于把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彻底贯彻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揭示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真正的英雄。

实际上,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被发现之前,社会历史领域内的研究是被唯心主义所牢牢统治着的,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仅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根源,因而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第一次彻底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观点,我们党提出了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坚守人民立场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就鲜明体现为群众史观和人民立场,其核心是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起码原则,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原则”(列宁),坚持、捍卫、并善于运用这一原则与唯心主义进行斗争,就是哲学党性原则的精髓。

二 政党的党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是需要实践主体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提出著名论断,“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是无产阶级政党,它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阶级意志,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由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是阶级中最忠诚、最有觉悟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党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品格。

列宁不仅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党性原则思想,并结合俄国的革命实际,从政党组织的范畴来把握党性,认为党性是无产阶级政党本质属性的表现,首次系统全面地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列宁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党性的来源,认为“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第二,列宁强调了党性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反过来说,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因此,觉悟的无产阶级的政党——社会民主党,完全应该随时同非党性作斗争,坚持不懈地为建立一个原则坚定的、紧密团结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而努力。”“严格的党性则是使阶级斗争成为自觉的、明确的、有原则的斗争的条件之一”。第三,列宁揭示了“党性”与“非党性”的对立,明确党性是觉悟的无产阶级政党所体现出的鲜明的斗争意识和坚定的阶级立场。列宁指出,“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非党性就是对各政党的斗争漠不关心。但是,这种漠不关心并不等于保持中立,也不等于拒绝斗争,因为在阶级斗争中不可能有中立者……因此,对斗争漠不关心,实际上绝不是回避斗争,拒绝斗争或者保持中立。……漠不关心是默默地支持强者。支持统治者。……在资产阶级社会中,非党性无非是对饱食者政党、统治者政党、剥削者政党采取的态度的一种虚伪、隐蔽和消极的表现。……非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党性是社会主义思想”。第四,列宁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党性的显著特征,强调“坚持党性”关键是坚持党的组织纪律性。针对孟什维克在党的建设上降低党员条件、赞美小组习气、为无政府状态辩护的谬论,列宁强调,“坚持党性,反对小组习气;坚持坚定不移的革命方针,反对曲折路线、混乱状态和回到工人事业派方面去;坚持无产阶级的组织和纪律,反对瓦解组织分子”。质言之,列宁深刻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其要义是: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无产阶级政党要领导无产阶级实现它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形成一个统一集中的、有严格纪律的组织,否则就不可能形成以统一意志为基础的统一行动,就不会有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从政党组织层面进一步丰富和加深了对党性内涵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产阶级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是党性。无产阶级阶级性的凝聚和升华,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同时又高于一般阶级性。1941年,刘少奇在《人的阶级性》中,对党性的内涵和特质作出集中概括,“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这一对党性概念的经典定义,从根本上阐明了党性归根到底是立场问题,而中国共产党的党性的立场,就是始终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 统一的”。二是,民主集中制的组织纪律是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由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基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纲领和严格的纪律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是最鲜明的本质特征”。政党是由个体成员所构成的,个体成员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但作为政治集团,政党又必然要求个体成员间具有统一性并体现为先进性。在七大的总结报告中,毛泽东指出,“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集体主义,就是党性。我们要使许多自觉的个性集中起来,对一定的问题、一定的事情采取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有统一的意志,这是我们的党性所要求的”。这段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性与个性的统一,党性是建立在党员个性基础上的共性,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具化为党的纪律规矩,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组织保障是民主集中制。三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性。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犀利地批评那种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作风是党性不纯的表现时,同时指出,坚持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就是党性的表现,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做的高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要真正把握其基本要求,即了解实际、掌握实情,探索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事求是是最大的党性。

三 党员的党性

政党的党性归根到底要在党员个体的党性中表现出来,是党员所具有的政治人格。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是党性。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自觉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

刘少奇曾在《人的阶级性》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共产党要把无产阶级各种伟大的进步的特性发展到最高度。每个党员要按照着这一特性来改造自己,要使自己具备这一切的优良的特性,这就是本质的改造”。坚强的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改造党员本质、锤炼坚强党性主要通过内外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党性修养,即党员个体以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方式,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二是,党性锻炼,即党员在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参与党内政治生活中,主动践行党性要求,自觉提高党性觉悟的过程。党性锻炼与党性修养互为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于共产党员增强党性的个体实践中,并且最终通过党员个体党性修养的全面性体现出来。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提升党员个体的党性修养,注重对党员进行有组织的党性教育,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将其上升为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和“心学”的高度。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提高党性觉悟”纳入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党性的内涵和外延。

2009年3月1日,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专门强调,“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加强政治修养,增强政治信念的坚定性、政治立场的原则性、政治鉴别的敏锐性、政治忠诚的可靠性;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境界;要加强纪律修养,增强纪律观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政令畅通;要加强作风修养,做到执政为民有新举措、求真务实有新要求、廉洁从政有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为我们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党性概念的关键点:第一,从理论层面把握,党性强调的是哲学的党性,是世界观的问题,是最为根本的。因为,“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体的根本的看法,决定着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指导和支配着理想信念、思想境界、道德操守与行为准则,具有‘总开关’、“总闸门”的作用”。第二,从政治层面把握,一个党员是否讲党性,起决定作用的是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第三,从道德层面把握,道德修养是党性修养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党性不是伦理底线,要求高尚的道德情怀,要求高风亮节。第四,从纪律层面把握,纪律是党性的底线要求,首先就要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对党不忠诚,就半点党性都没有。新时代对党忠诚的关键,就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第五,从作风层面把握,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要求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总之,从哲学的党性、政党的党性、党员的党性三个维度对党性的基本内涵进行澄清和把握,有利于从学理上深刻领悟增强党性、严守纪律、砥砺作风的要求,通过提升个体党员的党性修养,使整个政党的党性和先进性在实践中得以彰显。(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刘丹)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