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下怀川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策略

2025-08-21 18:17:14 来源:映象网

[摘要] 2024年12月,国家移民管理局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新政,取消“同进同出”限制,允许外国旅客在24个省域跨省流动,郑州航空口岸成为首批适用口岸。该政策的实施进一步降低了国际旅客的入境门槛,直接推动河南国际客流激增:2024年郑州新郑机场外

2024年12月,国家移民管理局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新政,取消“同进同出”限制,允许外国旅客在24个省域跨省流动,郑州航空口岸成为首批适用口岸。该政策的实施进一步降低了国际旅客的入境门槛,直接推动河南国际客流激增:2024年郑州新郑机场外籍旅客同比增长256%,免签入境占比达36.4%,为河南地方非遗文化近距离触达国际受众提供了流量基础。

一、怀川非遗资源丰富

焦作,历史上有山阳、怀州、怀庆之称,俗称怀川,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非遗资源丰富。2020年12月,以陈氏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国“太极拳”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怀药炮制技艺、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怀梆等1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省级非遗87项,市级非遗277项。焦作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推动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2025年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要点》强调要进一步打造非遗特色景区和线路,建设非遗工坊与体验基地,加快建设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城市。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焦作非遗文旅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将吸引更多国际中转旅客深度体验太极拳等特色非遗项目,参与研学基地等文旅活动,有效拓展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消费市场,从而提升焦作文旅产业的附加值,助力文旅产业成为经济支柱。鉴于此,本文基于跨文化传播理论,探索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背景下的怀川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策略,以期不断扩大怀川非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赋能焦作的文旅增长,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怀川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策略

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认为,话语传播过程包含五个核心要素,即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传播媒介、话语受众、话语传播效果。依据该理论框架,本文围绕以上五个核心要素为怀川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可参考的策略建议。

(一)拓宽话语主体,构建“四方联动”协同网络

话语主体的多元化是突破“单一官方传播”局限、增强传播可信度的关键,需整合“中方”与“外方”力量,构建“官方—专业—民间—中外”四方联动的协同网络,形成传播合力,以提升传播效果。

官方主体搭建平台:将“焦作国际太极拳大赛暨云台山旅游节”打造成展示焦作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吸引国际游客通过观赛和赏景深入了解怀川非遗文化。焦作市文旅局还可以在机场航站楼设立“怀川非遗体验区”,设置太极跟练、怀药品鉴、绞胎瓷微展等互动项目;研制多语种怀川非遗地图,通过网络和实地向全球游客发放;推出“过境免签怀川非遗游”专线,衔接机场大巴与焦作非遗场馆,便利游客出行。

专业主体提供支撑:联合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的文化传播与非遗研究学者,编写《怀川非遗国际传播指南》,将“太极阴阳”“怀药养生”等概念转化为国际受众易懂的表述(如将“天人合一”译为“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邀请海外汉学家参与非遗术语的标准化翻译,建设非遗双语、多语语料库,推进非遗外宣的标准化,避免文化折扣,进一步增强怀川文化的国际传播效度。

非遗传承人主导体验:邀请陈氏太极拳、怀药炮制技艺、武陟黄河飞龙、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等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传表演视频,并策划在线多语种教学直播活动;在机场体验区与焦作非遗场馆开展“大师工作坊”,通过手把手教学,让游客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

民间与中外主体扩散口碑:招募焦作本地居民、在校大学生、留学生、海外太极爱好者等组成“怀川非遗传播志愿者”,在 TikTok、Instagram、YouTube、小红书等平台分享“非遗体验vlog”;与海外文旅博主合作,邀请其以“过境游客”视角体验怀川非遗,通过“他者叙事”增强传播说服力。

(二)挖掘话语内容,打造跨文化共情的IP矩阵

话语内容的深度决定传播效果,需跳出仅展示技艺的浅层模式,深挖怀川非遗的文化内涵,并整合资源打造系统化品牌IP矩阵。

提炼核心文化符号:为每项非遗提炼“可感知、可共鸣”的文化内核——如陈氏太极拳聚焦“和谐共生”理念,怀药炮制技艺突出“东方养生智慧”,绞胎瓷制作强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打造“怀川非遗 IP”矩阵:以“太极故里・怀药之乡”为核心品牌,整合分散的非遗资源,设计统一的视觉标识(如融合太极纹样与怀药轮廓的LOGO);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如“太极主题绞胎瓷茶具”“怀药养生礼盒”等,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携带、可分享”的文化载体;推出“怀川非遗故事集”,如《陈氏太极的百年传承》《怀药炮制师的一天》等,通过人物叙事增强文化感染力,使非遗成为跨文化共情载体。

(三)创新话语媒介,借力数智技术延伸传播场景

利用数字赋能,结合过境游客的“碎片化时间”与“数字化习惯”,创新传播媒介,构建“虚实双轨”传播生态。

传统媒介做“场景渗透”:在机场登机口、行李提取区播放怀川非遗纪录片(如制作《太极之源》《怀药密码》等),时长控制在5~8分钟,适配游客等待时间;在焦作的酒店、景区设置 “怀川非遗书架”,摆放多语种的非遗书籍与画册。

新媒体做“流量引流”:在社交平台开设“怀川非遗”官方账号,发布“1分钟太极教学”“怀药美食制作”等短视频,搭配#240HourVisaFree #HenanHeritage 等话题标签,方便查看和收藏;在小红书推出“过境免签怀川攻略”,为过境游客引路导航。

数字媒介做“沉浸体验”:开发“指尖怀川”VR手机小程序,用户可虚拟体验太极拳招式学习、绞胎瓷拉坯等非遗技艺;在机场体验区与焦作非遗场馆投放“怀川非遗VR体验系统”,让游客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全过程;与海外游戏公司合作,如在《动物森友会》《我的世界》等热门游戏中植入“怀川非遗元素”(如太极广场、绞胎瓷装饰、黄河飞龙等),吸引年轻受众。

(四)精准话语受众,基于大数据实现“分众传播”

受众分析是提升传播精准度的前提。怀川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中需依托新郑国际机场的旅客大数据,实现分众传播。

受众画像梳理:通过新郑机场海关数据与文旅平台调研,分析过境游客的“来源国、年龄层、兴趣偏好”,对目标受众进行精准画像。

分众传播策略:根据受众的不同兴趣偏好,研发区别化的非遗旅游线路,并有针对性地宣传。如针对偏好功夫文化的游客,重点推送太极拳体验营;针对热衷手工艺的游客,设计“绞胎瓷工作坊+云台山观光”组合产品;针对热爱中医养生的游客,主推“怀药养生体验线路”;针对热爱戏曲和民俗文化的游客,安排怀梆片段和杂技等民俗展演;而对那些行程紧凑的商务旅客,提供“会议+2小时非遗微体验”碎片化服务。

(五)建立话语反馈机制,持续动态优化

建立科学的话语反馈机制,形成“数据监测—受众互动—动态优化”闭环。

数据监测层面:搭建“怀川非遗国际传播数据平台”,整合多渠道数据。一方面抓取新郑机场过境游客在非遗体验区的行为数据(如停留时长、互动项目参与率、文创产品购买偏好),另一方面监测海外社交平台(TikTok、Instagram 等)的传播数据(如视频播放量、评论情感倾向、二次传播率),同时通过机场问卷、线上调研等方式收集游客对非遗传播内容、媒介形式的直接反馈,形成多维度数据池。

受众互动与动态优化层面:将反馈数据转化为传播调整策略。如若发现短视频平台中“怀药美食制作”类内容播放量高于戏曲展演,可加大该类内容产出比例,并联动海外美食博主开展“怀药食谱共创”活动。此外,定期召开“怀川非遗传播反馈研讨会”,邀请学者、非遗传承人、传播志愿者共同分析反馈数据,每季度更新传播策略,确保怀川非遗对外传播始终贴合国际受众需求,提升传播精准度与影响力。

三、建构怀川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意义

(一)激活文旅经济,打造河南“过境游”新增长极

240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下,怀川非遗话语体系的建构可直接带动文旅消费。一方面,非遗体验项目可形成“二次消费”,如:太极培训班可延伸出线上进阶课程、定制太极服与习练手册购买,绞胎瓷DIY工作坊可带动作品烧制邮寄服务及文创手册消费,形成体验与消费闭环。另一方面,可联动郑州、洛阳等城市,推出多城市联动的过境游线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酒店、餐饮、文创等产业增长。

(二)助力国家形象建构,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怀川非遗是中华文化的微观载体,其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构,本质是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价值理念与文明特质:如陈氏太极拳的“和谐”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怀药炮制技艺的“养生”展现中国“尊重自然”的生态观。这些话语通过过境游客的“体验—分享”,形成口碑传播,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让国际社会通过具体的非遗感知真实的中国,进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感,为国家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地方支撑。

四、结语

240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河南地方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流量窗口”,焦作怀川非遗需抓住这一机遇,以传播主体协同打破传播壁垒,以内容深挖彰显文化内涵,以媒介创新延伸传播场景,以精准受众实现分众传播,基于反馈数据持续动态修改,提升传播效能。这不仅能激活焦作本地的文旅经济,更能为中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提供河南方案——让世界在10天里爱上一座城,在一件瓷器里读懂一个国。

(作者:刘冰,博士,副教授,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河南理工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毅,焦作日报社记者)

本文系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HNFY-LX040),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6-ZDJH-229),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类)(2023SJGLX147Y) 的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