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两高四着力”战略构想,为河南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部署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为双引擎,系统擘画了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生态保护、文化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实施路径。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核心在创新,关键在人才,唯有锻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方能将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两高四着力”战略构想,为河南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部署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为双引擎,系统擘画了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生态保护、文化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实施路径。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核心在创新,关键在人才,唯有锻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方能将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
一、聚焦“两高”目标,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
当前,河南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以高素质人才为支点,坚持需求、问题、目标导向协同,深化人才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
一是强化产业人才梯队建设。河南在高端人才引育方面,重点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中原英才计划”,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截止2024年末,全省共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60个,省新型研发机构141家,形成郑洛双核高端人才集聚区。其中以宇通客车新能源研究院、中铁装备隧道掘进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已成为装备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的标杆示范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依托职业院校和龙头企业联合建设一批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覆盖重点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年均培养规模达到数万名。特别是在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培育了一批“中原工匠”和“全国技术能手”,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形成了从高端创新人才到技能型人才的全链条培养体系。
二是培育数字治理专业力量。河南创新数字治理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河南创新数字治理人才培养体系成效显著。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数字治理菁英计划”依托省级研修平台和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资源,培养1.2万名复合型数字治理人才,其中35%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核心力量。在基层培养方面,“全科网格员”工程累计培训5.8万人次专业社区工作者,覆盖全省90%以上社区,基层矛盾纠纷调处效能明显改善。郑州等地实施“首席数据官”制度后,政务数据共享率从65%跃升至89%,大幅提升了行政服务响应速度,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是优化人才服务生态。河南以系统性思维构建“政策+平台+服务”支撑体系。政策支撑方面,出台覆盖“引育用留”全链条的“1+20”人才发展多层次政策体系,设立专项人才发展基金,实施精准引才项目设立,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平台载体方面,建成多个高水平双创载体,推动重大科研平台与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产学研用融合与成果转化。服务保障方面,创新“人才+金融”服务模式,设立专项创业投资支持,同步建立集成化人才服务中心,推出涵盖多领域的人才服务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四是深化服务保障机制实施。河南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服务保障新格局,重点从三个关键环节持续发力:首先,在资金支持方面,设立专项人才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其次,在生活服务方面,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整合教育、医疗、住房等关键服务资源;最后,在生态构建方面,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平台,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不仅显著提升了人才服务效能,更形成了高端人才的“磁场效应”,推动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二、聚焦“四着力”,精准布局人才链
“四着力”聚焦现代产业、民生改善、生态保护、文化繁荣四大领域,贯通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双轮驱动。河南紧扣省情,围绕关键领域,系统构建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是产业人才升级工程。河南省创新推出产业人才升级计划,构建“工业+农业”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工业领域,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建成32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规模化培养,年培训规模突破50万人次。在农业领域,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体系,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超40万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是全生命周期民生人才体系。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民生人才支撑体系。在医疗卫生领域,实施专项医疗人才培养计划,扩大基层医疗人才定向培养规模,推动县域医疗人才协同配置,提升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养老服务方面,依托专业康养培训机构,加大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力度。创新基层社区治理人才培养机制,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供给,优化社区服务人才结构。通过完善基层岗位激励机制、设立专项人才奖励、优化职称评审通道等政策措施,为基层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切实提升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服务能力。
三是生态人才培育工程。河南依托重点科研平台实施专项生态人才计划,集聚了一批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领军人才。在教育体系建设上,推动职业院校增设绿色技术相关专业方向,系统培养适应绿色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沿黄区域多个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建立政府主导、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组建跨领域专业团队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河南的创新实践不仅为生态环境保护构筑了坚实的智力支撑,更通过培育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通道。
四是文旅人才振兴工程。围绕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要构建特色文旅人才培养矩阵。依托河南大学等高校设立文创设计、数字文旅产业学院,实施“文化豫军”计划培育复合型人才;通过师带徒补贴机制振兴汴绣、钧瓷等传统工艺。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为引领,重点培养文旅策划师和金牌讲解员,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同步设立文创基金和孵化基地,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文化动能;同步设立文创基金和孵化基地等举措,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文化动能。
三、完善机制保障,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河南以人才“破茧”促发展“蝶变”,聚焦“两高四着力”战略,完善“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
一是制度创新机制。在省内重点示范区推行人才政策弹性化改革,通过放宽引进条件、完善待遇保障等措施畅通人才发展通道。在建立完善试点“一事一议”人才政策机制, 推动跨省域人才资质互认。 建立“候鸟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通过项目合作、短期聘用、技术咨询等灵活方式,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在不改变原有人事关系的前提下为豫服务。创新户籍与权益管理机制,突破流动壁垒,建立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绿色通道,完善基层人才服务网络。推动省内区域与发达地区建立多层次人才协作体系,整合政府、企业等多方资源优化人才配置,与省级人才计划协同发力,共同构建了覆盖政策、平台、服务的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
二是数字智能赋能体系。通过优化省级人才数据平台,推动全省人才信息共享与智能分析升级省级人才大数据平台,实现全省人才数据实时共享和智能研判。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可信电子档案,让人才评价更阳光透明。开发智能匹配系统,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智能化精准对接,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高效的“人才直通车”。实现人才服务全流程数字化,覆盖数据采集、能力评估到智能匹配各环节,推动服务模式从线下向线上转型。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同步推进,实现人才资源配置从“有效”到“高效”的质变。
三是文化生态培育机制。河南创新构建“中原工匠”品牌体系,第一,打造荣誉激励平台,设立“省级工匠荣誉日”,建立常态化表彰机制;第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重点高校设立高端人才讲席,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第三,构建文化传承平台,推动汴绣、钧瓷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实现传统技艺活态传承。加强人才培养与“文旅人才振兴工程”深度融合,通过工匠精神塑造职业认同、学术交流提升专业能力、非遗传承培育特色技艺,构建多元化成长平台。这一模式既激活了传统文化,又培养出大批技艺精湛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了人才培育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为地方特色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四是动态优化机制。创新建立人才动态管理机制,构建“引育用留”全周期管理体系。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估和流动机制,为重点领域精准配置优质人才资源。在科学评价环节,建立以实际贡献为核心的多维评价体系,对重点科研平台实施“一平台一策”的差异化考核标准,突出创新价值与成果转化导向;在动态配置环节,构建“需求研判——精准对接——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流程,建立重大战略项目人才需求清单制度,实现人才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实时联动。在持续优化环节,建立季度评估、年度调整的工作机制,重点监测人才使用效能指标,通过优胜劣汰保持创新团队活力。
聚才兴豫,智启未来。河南将“两高”目标为引领,锚定“四着力”主攻方向,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指示要求,将擘画的宏伟蓝图精准转化为建设人才强省的生动实践。持续完善“引育用留”全链条机制,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黄河流域人才高地,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全面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作者:王 瑞 河南省区域合作中心,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