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红色家书作为中国革命历程的生动映照,每一封都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信仰,承载着最真切的红色基因。充分挖掘红色家书蕴含的家国情怀、为民初心、斗争精神等价值内涵,汲取其中的历史养分,对于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红色家书作为中国革命历程的生动映照,每一封都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信仰,承载着最真切的红色基因。充分挖掘红色家书蕴含的家国情怀、为民初心、斗争精神等价值内涵,汲取其中的历史养分,对于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具有重大意义。
一、红色家书融入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共产党人而言,家书是理想信念的宣言书。红色家书,纸短情长,字里行间却凝结着对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
(一)有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对任何一个政党而言,都有其特定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标示着政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回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历史的人间奇迹,其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推动其创新发展,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红色家书蕴含着对革命先烈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追求和坚定笃行。通过红色家书的传递,可以看到革命先烈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不懈奋斗的精神指引,这种信仰力量成为激励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奋勇拼搏的不竭动力。在当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党员干部更需要从红色家书中汲取信仰滋养,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对风险挑战。
(二)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追求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句铿锵誓言早已融入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成为深植于心的信仰力量,支撑着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突破困境、实现跨越,引领革命,推动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面临着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科技自立自强等一系列时代课题。这些课题的解决,离不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精神引领;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时,更需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战略定力,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红色家书所承载的理想火种,在今天依然能够点燃奋斗的火把,引导党员干部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照亮前方的路。
(三)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921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逐步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此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成功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家书字里行间都镌刻着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执着追求。从“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赤诚宣言,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承诺,都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是历史偶然,而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在理想指引下接续奋斗走出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红色家书所蕴含的理想之源,依然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宝贵滋养。广大党员从家书中感悟先辈对理想的坚守,就能更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优越性,从而夯实信念根基。
二、红色家书蕴含的精神实质
红色家书是革命先辈理想信念的宣言书。一封封红色家书,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意蕴绵长的家国情怀、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意蕴绵长的家国情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从历史到今天,“小家”与“大国”同声同理,相连相依。红色家书不仅寄托革命先烈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饱含着舍小家为大家、舍小义取大义的家国情怀。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民族危亡的困境中,一些仁人志士对国家前途命运和百姓生活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远赴万里求学,肩负起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比如,1922年赴法勤工俭学的杨介人始终牵挂着祖国,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你的儿子在外国,亲眼看见洋人戴着钢盔、刺刀、大炮、洋枪到咱中国去了,你的儿子要大大的与洋人作个对头……”列强入侵、清政府腐败无能、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目睹这些现状的杨介人远赴万里,为的就是救国救民;又如,早年留学日本的李大钊,面对国家的积弱与列强的欺凌,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事业,在其文字与行动中,处处彰显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这些先辈们,即便身处异国他乡,心中依旧装着祖国和人民,愿意竭尽全力,为国家和人民勇挑重担。其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红色家书中,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对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就像赵世炎在给妹妹的信中,讲述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领悟,表明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带回祖国,播撒在中华大地。何叔衡在给义子何新九的信中,也坚定地表达了自己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即便面临危险,也绝不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从这些饱含深情的家书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
(二)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更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最深沉、最真挚的实践表达。首先,共产党人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为人民求解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革命烈士吉鸿昌在就义前给妻子胡红霞的信中写道:“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抗日英烈彭雪枫在抗战家书中也写到:“我们打仗,不只是为了胜利,更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这些铮铮誓言,彰显着共产党人为民奋斗的拳拳初心。其次,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大党员、干部要经常进行思想政治体检……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英雄先烈左权在太行山区在给妻子的信中多次提到这里的人民为保护八路军孩子而做出的牺牲。开国中将张南生的儿子张雁之在《我的母亲林纫篱在太行》中写道:“由于根据地老百姓对八路军的后代像对待自己亲生孩子一样照顾、保护,我们这些八路军的后代才有今天。”从这些红色书信中,我们能深刻感悟到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是我们真正的靠山。最后,一代代共产党人传承坚守初心的为民情怀,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虽未留下完整家书,但将艰苦奋斗的精神留给儿女和兰考百姓。临终前,他对组织提出了最后的要求“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成为践行初心的生动注脚。航天英雄陈冬,三度“飞天”,将青春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他在写给孩子的信中说:“航天人都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但我希望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祖国为你们感到骄傲。”这种跨越时空的初心传承,让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
(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最鲜明、最优秀的文化基因。1926年秋,革命先烈吴焕先在四角曹门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同时也招来了大恶霸方小亭、地主吴惠存极端愤恨,叫嚣着“灭绝吴焕先一家”。灾难让吴焕先一家6口人被杀。在给家人安葬完六位亲人,吴焕先擦干眼泪,第一句话就是:“血债血偿!革命到底,宁死不屈!”后来,吴焕先等人在这里建立党的组织,开辟了以柴山保为中心,方圆数十里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为后来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扩大奠定了基础。“革命到底!”不仅是吴焕先个人斗争历程的记录,更是无数共产党人在不同战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生动缩影。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在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伟大自我革命。周恩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公私观,不仅不能容忍亲属搞特殊化,还订立了诸如“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十条家规”。而刘伯承元帅在解放军刚进南京城时,就叮嘱母亲:“现在解放了,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也不富裕,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决不能搞特殊,要同群众的生活大体相当才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巩固,为伟大社会革命取得新胜利保驾护航。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对子女“约法三章”立下家训:“不允许以我的名义办私事,不允许搞特殊,不允许占公家便宜,做任何工作都要公私分明。做事要勤、做人要忠,不管干什么首先都要为别人想想。”这份朴实的要求,正是老党员严守纪律、自我约束的生动体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对家人常说:“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再为群众办点事”。他退休后坚持义务植树二十余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我革命的要求。这些话语与行动,正是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的励志书,砥砺奋进座右铭。
三、红色家书涵养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路径
红色家书早已超越普通家信的范畴,成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具象表达、价值追求的鲜活缩影。如何学习和传承好红色家书,让其持续涵养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需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强引领”,以家庭家教家风培育“筑根基”,以宣传创新扩大文化影响力“拓渠道”,以系统教育深化思想认同“育新人”,以廉政机制涵养清风正气“固根本”。
(一)强引领:以党的全面领导筑牢政治保障
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这是弘扬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根本政治前提。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思想根基。通过重温革命先烈书信资源,引导党员以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肃清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提升思想鉴别力与政治判断力。二是投身人民实践,锤炼党性修养。从红色家书承载的群众情感中汲取力量,推动党员将个人追求融入民族复兴实践,在人民文化实践的大课堂中深化家国认同。三是压实党委责任,强化组织支撑。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指导媒体以正确舆论引导社会,确保弘扬家国情怀的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二)筑根基:以家庭家教家风培育社会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家庭作为培育共产党人道德品格的首要场域,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社会基础的牢固程度。一方面,深耕家庭德育,培育微观自觉。将劳动教育融入家庭教育,通过日常家务传承勤劳节俭、团结协作等美德,引导家庭成员从生活实践中涵养家庭责任感,并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联动社会教育,凝聚宏观合力。结合地方红色资源,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红色家书诵读会、英雄事迹展等活动,以“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全覆盖,营造爱家爱国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拓渠道:以宣传创新扩大文化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得到高度重视。弘扬红色家书的时代价值,需以创新宣传方式扩大传播半径。一是优化内容呈现,增强传播实效。加强红色家书系统性研究,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深挖文化内涵;分类整理经典书信并结合历史背景出版普及读物,让红色故事走进大众生活。二是推进数字赋能,打破传播壁垒。建设红色家书数字博物馆,运用3D建模、VR技术还原革命场景;依托“两微一端”、电视报刊等全媒体矩阵拓宽传播渠道,向世界讲述中国红色家书,彰显中国家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四)育新人:以系统教育深化思想认同
通过全方位教育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大众深刻理解红色家书的丰富内涵,形成思想与行动自觉。一是深挖资源内核,夯实教育基础。发挥地方志编纂的文化传承作用,系统搜集整理散落各地的红色家书;专项征集海外留存书信,通过科学研究保护红色遗产,强化先进文化凝聚力。二是融入培训教育,构建协同机制。将家国情怀培育纳入党校、干部学院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系列课程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使红色精神融入党员干部成长全过程。三是创新实践载体,增强育人实效。依托党史馆、革命纪念馆等场馆,设计调查研究、志愿讲解等沉浸式活动,让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体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
(五)固根本:以廉政机制涵养清风正气
党的自我革命是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关键,完善廉政建设长效机制为弘扬红色家书的时代价值提供制度支撑。一是抓住“关键少数”,引领作风建设。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红色家书,将家风建设纳入作风建设重点,认识家风与党风、社风的内在关联,以良好家风带动政风民风。二是健全监督体系,强化制度约束。在党内将家庭建设纳入廉政监督与述职内容,在党外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通过媒体监督、网络举报等方式形成监督合力,推动家风建设常态化。三是选树先进典型,激发示范效应。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宣传新时代红色家书故事,以榜样力量增强党员群众的价值认同与效仿意愿,使优良家风成为自觉追求。(作者:何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性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