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河南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

2025-08-28 17:44:08 来源:映象网

[摘要] 河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龙门石窟、殷墟等5处世界文化遗产、4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众多自然人文景观,在全国文旅版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这一重要讲话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指明了新定位。河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龙门石窟、殷墟等5处世界文化遗产、4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众多自然人文景观,在全国文旅版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一、以法治保障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法治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根本依据。河南文旅的核心优势在于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资源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一旦破坏,就无法恢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只有把“保护第一、保护优先”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硬约束,才能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文化遗产,确保文旅发展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

第二,法治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文旅产业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无论是群众在清明上河园夜游感受宋韵文化,还是在红旗渠接受精神洗礼,都体现了文旅的公共服务功能。要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文化产品,就需要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的文化服务职责,通过执法、司法保障游客权益和市场秩序,让群众出行安心、消费放心、体验舒心。

第三,法治是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河南既是历史文化遗产大省,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沿省份。洛阳的牡丹文化节、开封的菊花花会、云台山的生态旅游等,都是“保护中发展、发展促保护”的生动案例。如何在开发中守住文物安全、生态红线,如何在利用中保持风貌原真性、文化延续性,离不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内涵

(一)科学立法

立法是法治保障的前提。目前我省已制定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三门峡市仰韶文化遗址保护条例》等重要地方性法规。应继续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把河南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红色资源利用、非遗传承等方面的经验固化为法规规章。同时,要加强涉旅领域的法律衔接,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在省域层面细化配套,形成有针对性的制度体系。

(二)严格执法

执法是法律落地的关键。文旅涉及文物、生态、市场、交通、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需要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涉及文保风貌、空间容量、特许经营等重大决策,依法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做到决策有依据、过程可监督、结果能追责。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文物、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落实前置审批和日常巡查制度,把历史文化遗产巡查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城市综合执法。

(三)公正司法

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有力救济途径。要完善文旅领域司法审查标准,对破坏文物本体、侵害历史风貌的行为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恢复原状等措施。支持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提高违法成本。对于旅游合同纠纷、网络虚假宣传等新型案件,探索适合文旅特点的诉讼规则和审判方式。

(四)全民守法

普法是全民守法的基础前提。要用好即将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把文旅资源特别是红色资源、传统法律文化资源等作为普法的重要阵地,弘扬红色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落实媒体公益普法制度,鼓励创作一批优秀法治文艺作品,在景区、博物馆、演艺活动中融入法治宣传,让游客在游览中学法、在体验中懂法。

三、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路径

(一)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分层分类、务实管用的地方立法体系

一是聚焦痛点难点开展专项立法与修法。围绕历史城区与传统村落保护、文化线路与廊道保护、考古前置与考古发掘安全、数字化展示与数据安全、文博场馆公共服务与门票价格治理、文创版权和非遗标识保护等重点,制定或修订地方性法规。二是强化人大主导与社会参与。完善立法听证、公开征求意见与立法后评估。立法过程中邀请文旅企业、行业协会、游客代表等参与论证,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三是针对我省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广、类型多的特点,分门别类制定保护与利用的专项法规,考虑制定《河南省红色法治文化保护条例》《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条例》等。

(二)以程序规范与协同监管为抓手,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严格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对于未依法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的文旅领域内的重大行政决策,及时予以纠正,必要时追究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二是建立跨部门的文旅执法协调机制,对涉及文物、景区、演艺、交通、食品、网络平台的违法行为形成“一张网”治理。推行“执法进景区”常态化制度,在游客集中的节假日设立临时执法服务点,既方便群众维权,也震慑违法行为。三是推进执法信息化。加快建设智慧文旅执法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线上线下旅游市场的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建立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监管系统,为旅游企业、导游等主体建立信用档案。

(三)以规则清晰、救济有力为目标,完善司法审查与救济体系

一是细化司法审查标准与裁判规则。对行政许可、历史风貌管控、拆改施工等行政行为,既审程序、又审目的与必要性,强化对公共利益、个体权利、文化安全的利益衡量。二是完善举证与证据规则。对文物损害、历史风貌破坏等专业性较强的争议,完善专家辅助人与鉴定协调机制,优化证据采信路径。三是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推动检察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衔接,检察机关要把公益诉讼延伸到文旅安全、生态环境和消费者权益领域,特别是对破坏红色资源、文物遗址的行为依法提起公益诉讼。

(四)以群众能听懂、愿参与、可受益为导向,打造分众化普法阵地

一是建好“馆校社企”协同平台。依托博物馆、纪念地、红色资源与街区空间,面向干部、青少年与游客开展“沉浸式”的法治教育课程与主题活动,把依法保护、合理利用的理念讲深讲透。二是用好数字技术。将云展览、云演出、云讲解与线上普法相结合,推出短视频、交互式H5与数字人讲解等产品,扩大传播半径。三是对接即将实施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在河南卫视、《河南日报》、映象网、大河网等重要平台开设主题专栏,结合“唐宫夜宴”等文艺节目植入法治元素。四是鼓励创作河南特色的法治文艺作品,如以开封府包公断案为题材的戏剧、动漫、短视频,把法治故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

四、结语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族法治观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应以此为根本遵循,结合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红色资源、活跃的文旅市场,进一步完善法治体系,让法治成为支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固基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魏小雨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基金项目:中原英才计划-中原文化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河南科技智库调研课题“河南省推动大模型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HNKJZK-2025-31B)。】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