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南,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灿烂文明的土地,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见证并参与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这里孕育出的中原文化成了华夏文明的主根主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
河南,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灿烂文明的土地,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见证并参与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这里孕育出的中原文化成了华夏文明的主根主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提出“两高四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的“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河南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进一步锚定了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至少要明确三个问题:底气从何而来?何为高水平文化强省?河南何为?
深厚底蕴叠加时代机遇 强劲优势底气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诞生和发展的中心区,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地区。从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构建起了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实证了中华文明在中原大地绵延五千多年未曾中断的壮阔历史。
这片土地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其从商代晚期流传至今,见证了中华文明记录的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标识。从黄帝铸鼎、大禹铸九鼎,到楚王“问鼎中原”,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至今仍是重要的文化符号。河南拥有众多世界级文化遗产,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星罗棋布,各类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多样,从古朴绚丽的彩陶到精美绝伦的青铜器,龙门石窟、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都彰显着河南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独特地位。这些是河南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的优势所在,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魅力的核心资源。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开辟文化建设新境界,最强劲的动能是文化创新。河南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培育出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通过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少林武术节、牡丹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以及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吸引全球目光聚焦河南,提升河南文化在全球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让世界通过河南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内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河南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发展契机。繁荣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品供给,河南凭借自身优势,融入国家文化发展大局,奋力开启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新征程。
守正创新融合全球视野 打造文化高地
文脉因“守正”而赓续,文化有“创新”方致远。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大小剧目中,扣人心弦的故事让游客全方位、沉浸式地穿梭于古老的农耕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老家河南的血脉根源,感受河南人包容宽厚、大气淳朴的内在品格,艰苦奋斗、负重前行的实干精神和敢闯新路、奋勇争先的进取意识,树立了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的标杆。河南卫视紧扣传统节日文化基因,大胆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推出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中秋奇妙游》等现象级节目,以全新的视角展现历史文化魅力、于无声中润心田,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范例。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中原文化的历史传承是地域责任,更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通过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河南兴文化工程、夏商文明研究工程等,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原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品格和持续不断的创新精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外交流合作三年提质计划”,让古老的丝路精神焕发新生机;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主办“世界古都论坛”“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活动,参与承办“感知中国”“文化中国”等国家级文化交流项目,持续办好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积极贯彻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实施数智赋能计划、加大遗址发掘力度,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用中原文化这汪绵延不绝的活水沟通东西、链接未来,成为铸魂、塑形和赋能的强大力量,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河南必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高地、人文经济高地,成为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标杆省域。
系统思维联动多维发力,奏响奋进乐章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一项包含顶层设计、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多个子系统的复杂工程。党和国家将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统筹部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河南将文化精髓融入科技、产业和民生,让文化成为应对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不断丰富中原文化精神内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河南力量。
“科技+”汇聚新动能。“文化+科技”抢占新赛道,让古老文化“可读”“可看”“可玩”“可用”,“黄河文脉数据库”系统梳理散布于黄河流域的历史遗迹、文献古籍、民间传说等,清晰呈现黄河文化的脉络,“河南非遗数字典藏平台”上,每一项非遗项目的专属“数字名片”都涵盖了从项目起源、传承谱系到技艺特点等详尽信息,不仅能体验非遗创作,还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灵感、为教育领域提供素材。2025年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文化旅游消费季以“宋韵展新卷 妙笔绘河南”为主题,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等让文物“开口说话”,打造了非遗市集,推动汴绣等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古都漫游记”“中原文明探源”系列IP产品化身剧本杀、沉浸剧、桌游等年轻化消费产品,郑州商都文化中心借助数字技术,让游客穿越回“商都”,体验商代街道的生活场景;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灯光秀、实景演出等再现盛唐气象,5G+VR+AI技术推动“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型,科技赋能不断拓宽文化传承的场景化边界,让沉睡的文化资源动起来、热起来、火起来。
“民生+”持久生命力。文化的传承在人民、记忆在基层、血脉在群众,只有扎根人民,文化事业才能焕发生机。河南积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筑基、空间焕新、能人扶持、数字赋能共同发力,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豫剧振兴工程、“艺术名家推介工程”“青年艺术人才扶持计划”推动艺术繁荣,“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街区”行动和“非遗工坊”“非遗小镇”“非遗街区”建设与改造工程提升民俗活动等传统文化影响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洛阳360多个“邻里中心”集政务服务、文化体育、卫生健康、教育养老、便民商业等多功能于一体,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的文化资源;信阳“主理人计划”盘活文旅资源实现新型文化空间的创新运营,巩义“海上桥村”2024年直接经济收入超280万,济源王屋山、商丘归德府文化旅游区踏上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之旅,“四季河南”“引客入豫”等推广活动实现文化资源增值,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民生福祉与经济动能。
“产业+”构筑新格局。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强调,要把文旅产业真正打造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河南将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出台《河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培育旅游装备、演艺演出、交通旅游、文旅园区等“强长板”链群,以及文创潮品、动漫游戏、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补短板”链群;郑汴洛安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一体化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洛阳剧本娱乐产业总部经济园区项目彰显文旅产业集聚效应,提升河南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一城宋韵·东京梦华”城市品牌深入人心,“入境旅游必到安阳来,研学旅行必看甲骨文” 品牌逐步叫响,“跟着微短剧游河南”“跟着演出去旅行”等特色文旅活动迎合年轻群体,洛邑古城“天女散花”火爆全网,“黄河之礼”“唐宫文创”等本土文创品牌深受游客喜爱,古黄河古都、文明探源、中原红色等十五大主题 50 条精品线路穿珠成链,文化艺术进景区、进街区、进度假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新文旅,抢抓风口、充满活力。文化创意、数字娱乐、民宿经济、康养旅游等多元要素协同发展,文化资源的串联实现“文旅+文创+产业链+资本链”融合闭环,也串联起了“国之大者”和烟火人间。
“天下中原,老家河南”是河南文化地位与活力的生动写照,“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则是这片土地最鲜明的文化基因。焦裕禄精神镌刻着初心使命,红旗渠精神诠释了“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英雄气概,大别山精神诉说着28年红旗不倒的精神密码,而这三种“精神”也阐释着河南这片红色热土的文化基因。站在新时代新征程,河南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以时代赋予的机遇为动力,在文化传承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交流传播中孜孜不倦,在不久的将来,河南必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高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强大的河南力量,续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传奇。
【本文是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郑州大学)2024年度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项开放课题“‘大思政课’格局构建与育人路径研究”(项目号:ZZUKFYB202414)阶段成果】
【作者:鲁小茜,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茹艳,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