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红色家书中抗战精神的具象化呈现及时代传承

2025-08-20 12:37:19 来源:映象网

[摘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见证了中国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伟大斗争。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期间,无数爱国官兵、仁人志士在奔赴前线的征途中、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昏暗压抑的囹圄中留下了致家人友朋的书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见证了中国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伟大斗争。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期间,无数爱国官兵、仁人志士在奔赴前线的征途中、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昏暗压抑的囹圄中留下了致家人友朋的书信。这些家书既寄托着他们对家人的深切挂念,也饱含着对国家民族的赤诚热爱,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重大时间节点,深入挖掘和传承弘扬抗战家书中的抗战精神,能够在新时代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进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一、立志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红色家书中的立志书表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绵延数千载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爱国主义始终是主基调,是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在抗日战争这一国家存亡绝续的艰难时期,一封封弥足珍贵的战时家书清晰折射出国难之际不同阶层的共同抉择——抗日救国。尽管政治信仰、社会角色各有不同,全民皆以前所未有的热忱投身于救亡洪流之中。

中国共产党财经战线的重要开拓者高捷成在看到日寇入侵,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感到“悲愤交集”,立志“誓不求中华民族之解放,当不为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一人”,昭示了他守土拒辱、力求民族解放的赤诚爱国心。南洋侨界武装抗日的先驱人物沈尔七在家书中写道:“惟今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一句话慷慨激昂,深切体现了他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展现了为国奉献、矢志报国的崇高精神。新四军战士程雄辞别双亲奔赴抗日前线时留下了这句慷慨的誓言:“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年仅21岁的他,心中萦绕着对桑梓的深情、肩负着卫国的使命,无畏地踏上了民族救亡的前沿阵地。其行其志,尽显心忧天下的责任自觉与许身报国的高尚境界。

面对民族危局,社会各阶层的爱国力量共同觉醒,义无反顾地扛起了保国卫民的重任。在他们的家书中,或表达为国捐躯的决心,或传递民族解放的期望,虽文字风格各异,但都以天下为己任,将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用最朴素的语言,书写出最动人的爱国篇章,以切身实践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厚爱国情怀。

二、绝笔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红色家书中的绝笔书阐释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革命先辈们为抗战救国而奔走,即使是身陷囹圄,面临着身首异处的绝境,仍然保持着高涨的革命热情,用鲜血发出最后的呐喊,简短有力的绝笔,既饱含对家人的无尽牵挂,更寄托着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昭示着一个民族不可征服的尊严与灵魂。

吉鸿昌将军在就义当天给妻子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短短数字表现了他为实现革命理想,以身许国、大义凛然的不屈气节。“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这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在被日寇押往珠河途中给孩子宁儿留下的遗书。她用生命表达了肉体可被摧毁,但中华民族的脊梁永不屈折;生命可以牺牲,但民族解放,救亡图存的信念不可摧毁。19岁的年轻共产党员金方昌在被日军逮捕后,于就义前一天留下了给哥哥们的绝笔信:“我在被捕后没有丝毫悲伤,我知道我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而牺牲。”他以自己的牺牲,展现了共产党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这些绝笔遗书,字字千钧,展示出中华儿女在死亡面前宁折不弯的凛然气度。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迸发出对侵略者的极度蔑视和对祖国、对信仰的无限忠诚,以慷慨赴死的抉择,铸就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永恒的丰碑。

三、战地书: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红色家书中的战地书彰显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中华民族抵御日寇的殊死抗争中,全体军民团结一心、舍生忘死。面对密集的炮火与死亡的威胁,他们毫不退缩,以生命筑就了守护国家的屏障,凭借撼动山河的豪迈气概,书写了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伟大篇章。革命先辈们在前线写下的一封封家书,正是他们了无惧色、向死而生的万丈英雄豪气的诠释。

1937年在忻口战役前线的郝梦龄将军致信妻子:“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彰显了他为民族、为祖国、为尊严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自儿离家已经年余,记得曾在本年四月间,于泗县郑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如家音回报,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这是一封70多年前的平安家信。是新四军连指导员李云鹏离家年余后对亲人的挂念。不久后,他与所在连队的81名战友,在刘老庄与日寇展开激战,是役,四连以全体牺牲的代价重创日伪军,为掩护百姓和部队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这封未能寄达的家书,以其无声的字句,铭刻着刘老庄连至死方休的战斗意志与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前沿阵地上,褚定侯给哥哥留下了“然吾军各师官兵,均抱定视死如归之决心,决不让敌渡浏阳河南岸来,敌此次不来则已,一来当拼一拼”的壮语豪情,正是秉持着这种与阵地共存亡的信念,面对强敌合围、后援断绝,褚定侯部官兵拼尽最后一息,全排官兵英勇阵亡,以生命践行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铮铮誓言。

将士们从前线寄回的家书,详实记录了战争的残酷,让先辈们顽强抗争、至死不渝的英勇形象跃然纸上,铭刻在民族记忆之中,他们以血火淬炼的文字镌刻下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铮铮铁骨,铸就了中华民族英雄气概的不朽丰碑。

四、勉励书: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红色家书中的勉励书凸显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一方面,革命先辈们在家书中对中华民族的未来进行了构想,以鼓励亲属,增强抗战信心。共产党人王孝慈在给五弟的信中勉励弟弟走上革命道路,“与全中国抗战的朋友们、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士们,手携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体现出革命先辈们坚定理想,团结一致的必胜信念。在无数如王孝慈般抗战英雄的感召下,无数普通民众踏上了奔赴抗日一线的征程。在抗击日本侵略的征途中,他们携手共进,越是艰险越向前,彰显出同仇敌忾、前仆后继的民族气节。

另一方面,他们清醒地认识到,驱逐日寇、赢取胜利,迈向民族新生与国家富庶的征途上充满挑战,唯有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方能迎来光明的前景。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在给叔父的信中写道:“在持久的战争中必须能够吃苦,没有坚持的持久艰苦斗争的精神,抗日胜利是无保障。”袁国平给侄儿的信中表达了抗战必胜的决心:“中国抗日战争的前途很好,最后定可战胜日本,只不过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左权将军和袁国平将军在前线与日寇交战的实践中明确了只有打持久战,坚定信心,艰苦斗争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这一封封勉励书,无不表达着抗日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必胜信念,尽管日军侵占了中华大半国土,但中华儿女未曾退缩,凭借着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必胜信心,昂首挺立,英勇抵抗,浴血抗争。举国上下,无论东西南北,男女老少,皆以保卫家园、驱逐外寇为己任。纵使毕其功未成即以身许国,亦未尝有须臾懈怠,始终心怀必胜之念,坚信华夏儿女必会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直至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

五、开发红色家书资源以传承抗战精神

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抗战精神的赓续,能充分凝聚国人力量,奋发图强,自强不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红色家书作为抗战精神的真实载体,为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奠定了坚实根基。新时代要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家书,用好家书资源,充分发挥家书作用,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第一,深入挖掘红色家书中蕴含的抗战精神内容精髓,构建电子化、可视化的智慧家书资源平台。要深入挖掘与整理散存于各地档案馆、纪念馆及民间收藏的红色家书资源,推进红色家书资源平台建设。借助数字化技术对家书进行高精度采集、结构化标引和情境还原,关联历史背景、人物谱系、实物影像等多维信息,并引入智能检索、语义分析等手段,全力打造集音频、视觉、场景等多元素于一体的全息化、立体化数字馆藏空间,使公众能循着线索自主探寻家书背后的宏大历史与微观叙事,实现受众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吸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转变。

第二,搭建沉浸式、交互式、生成式的多维度传播网络。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信息传递空间,借助数字博物馆、纪录片、短视频、社交媒体话题互动、舞台剧改编等形式,增强红色家书传播的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让观众“步入”历史现场,感受书写时的情境与心境,从而激发受众的认知深化、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可构建多维度、沉浸式的传播矩阵。

第三,将红色家书融入智慧教育体系,建构跨学科、场景化、具身化的深度学习体验。要传承弘扬好红色家书中的抗战精神,就必须充分发挥家书的教育功能。对此,应强化特色家书育人体系建设,着力设计跨学科育人项目,将抗战家书置于历史、语文、艺术等多学科融合语境中,打造跨学科场景化育人环境。依托智慧资源平台,创设微观抗战历史情境,设计基于抗战家书内容的角色扮演、情感模拟写作、历史决策推演等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将抽象的精神转化为内在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将抗战家书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建设之中,让广大青少年在了解抗战历史的基础上,深刻体认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强化其民族认同感、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赓续。

【作者:南大伟、张旭阳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红色家书资源对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作用研究”(23BDJ047)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