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理论前沿 > 正文

河南省城乡融合的瓶颈和发展路径研究

2025-05-20 17:49:18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继续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壁垒、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正确处理我国城乡关系的必然出路。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大省,河南省城乡融合发展面临要素流动失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县域经济低效锁定等现实挑战。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继续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壁垒、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正确处理我国城乡关系的必然出路。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大省,河南省城乡融合发展面临要素流动失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县域经济低效锁定等现实挑战。

一、城乡融合发展瓶颈解析

(一)要素流动失衡:制度性障碍与市场失灵并存

1.人口流动“双重流失”

数量方面,河南省常住人口已经连续4年负增长,以2024年为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064.97万人,外流人口中20-40岁青壮年占比70%。质量方面,高素质人才流出比例偏高,河南大学生留在本省就业的比例只有40%,而地市农村留守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形成人力资源结构性断层。

2.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

河南省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渠道不畅,宅基地流转受限,土地征收过程中公共利益界定模糊。产业用地供应缺乏弹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机制缺失,导致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2025年4月份,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但政策的执行成效仍待检验。

3.金融要素配置失衡

金融资源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的趋势明显,实体经济尤其是县域及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约束。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2024年数据显示,全省农村地区贷款余额占比仅28.7%,金融服务覆盖率与需求不匹配。区域分布上,郑州市集中全省43.2%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而周口、驻马店等农业大市贷款占比均低于6%,隐性市场壁垒与县域不良贷款率高企导致信贷紧缩,数据共享机制缺失进一步制约金融适配效率。

(二)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供给失衡与效率损失

1.基础设施双重落差

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悬殊,城市道路网密度达8公里/平方公里,农村地区不足5公里/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98%,农村仅45%。2024年,农村5G网络覆盖率仅为城市的60%,千兆宽带用户占比不足城市的20%。郑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占全省64.7%,区域间资源配置呈现“核心强、外围弱”格局,传统工业地区与新兴产业区发展错配,亟需系统性优化。

2.医疗教育资源分化

医疗方面,农村每千人床位数比城市少3.94张,差距远超全国水平,基层医疗人才缺口突出。教育方面,2024年,农村中小学师生比达1:22,高于城市的1:15,且数字化教学设备覆盖率不足40%;

(三)县域经济低效锁定:产业结构与创新动能短板

1.产业结构低端锁定

全省经济仍然依赖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滞后。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1%,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仅占25.5%。县域经济层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仅1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15.4%。

2.创新要素供给失衡

创新资源在区域、主体和行业间配置严重不均,制约全省创新驱动发展进程。以2023年为例,郑州研发经费投入369.77亿元,占全省30.5%,而驻马店、周口、信阳豫南三市合计仅占8.2%。郑州集聚全省62%的“两院”院士和78%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豫北、豫西等地市创新平台数量不足郑州的1/5。

二、河南省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一)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1.强化农业现代化基础

河南省农业规模化水平较低,需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加大对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土地托管主体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措施,增强其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要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探索推广土地出租型、土地股份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运作型等多种模式,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提高土地流转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河南农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但省内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92个,居全国第2位,发展潜力巨大。加大三产融合推进力度,充分借鉴周至县融入西安都市圈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生态筑基、产业融合、科技赋能”,结合产业链分工协作,提升农产品加工和市场竞争力。

(二)要素流动与制度创新

1.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壁垒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居住证制度替代户籍限制,促进劳动力双向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村镇银行、农业保险等,降低融资成本。

2.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明确城乡医保、养老等制度的衔接目标,推广信阳市“投融建管”模式,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三)空间规划与生态协同

1.构建城乡融合空间格局

以“1+8+169+N”体系为框架,强化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发展专业功能县城和特色小镇。如信阳依托杭萧钢构等龙头企业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新县、光山承接生态功能区人口转移。

2.推进全域生态治理

通过精准治污、系统保护与制度创新,构建全域协同的生态治理体系。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完成PM2.5浓度控制指标,实施秦岭-伏牛山生态屏障修复工程,强化绿色转型,推动钢铁、建材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升清洁能源消费占比。

作者:吴成浩、张聿静,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项目编号2024JC032)阶段性成果、2022年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粮食企业融资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2-ZZJH-289)阶段性成果。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